第146章(第2页)
那就国共合作吧!可目前看来,这似乎有点不太可能。房杜分家各伺其主,民族之不幸,华夏之悲哀。
“也许在有生之年,这将是我与齐公子最后一次合作了。其实不瞒你说,我同他合作,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从容应对迎刃而解。但只要一对抗……唉!天崩地裂了。”老许唏嘘不止,可也没办法,命!这就是命。个人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整个民族的命运。
齐公子在狱中写“杂记”时,许忠义就怀疑过他的用心。后来直到蒋中正插手,蒋公子亲自出面平息事端,他这才领悟到齐公子的真实用意——很简单,就是“自救”两个字。也许在东窗事发之前,他就想到了自己应该何去何从。因此身陷囹圄,还能从容不迫地上达天听,用才华来为自己谋夺了一线生机。
“还有,那个于秀凝可不可以再争取一下?上级的意见是最好请她留下来。”老杨瞧瞧许忠义的脸色,又道,“她也是个难得的人才。”
谁要敢说于秀凝不是人才,老许肯定会第一个不答应。不是人才,她又岂能在鬼子大后方卧薪尝胆数载?日伪几次联合围剿,都被她从容应对一一击破,没有经天纬地之才,她还能活到现在么?所以说,于秀凝等人若能留下来配合许忠义,那么华夏中兴或许还是很有希望的。
然而,他们却偏偏选择了离去。宁愿客死异乡,也绝不留恋故土。
“她是决心已定了,”许忠义无奈地摇摇头,“既然决心已定,你再劝也是没用的。呵呵!也许洋面包,真就比我们的煎饼果子要好吃吧……”
人才的大量外流,是20世纪中国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当今世界也同样如此。真正肯为国效力的人才寥寥无几,愿意留下的,基本都是欺世盗名碌碌无为之辈。国家民族为何会演变于斯,现已无从考究,但炎黄子孙第四次亡族灭种之祸,业已为期不远!
监狱对齐公子的待遇也大大改观了,不但给他更换了舒适的监舍,而且还允许家属随时探视。在这期间,齐公子又再次上书,痛陈自己对东北战局的某些看法。
他着重指出,**主张的“打”和卫立煌主张的“守”,这全都是错误的。国民党军在兵力上早已处于劣势,野战能力又不及共军,再打下去,很可能会导致全军覆没。另外,一味的防守也是没有前途,三座孤岛弹丸之地,既无战略缓冲,又无可固之险,与其舍不得,倒不如尽早放弃,将大军撤守华北、华中,以巩固中原地区和长江天堑。
他这是想将中国变成第二个南**,可南**的局面,却又是蒋中正和**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这份报告出台后,便造成了老蒋犹豫,**头痛的严重后果。
本来正准备提前离开东北的许忠义,突然接到了上级的命令,让他暂时中止行程,无论如何也要迫使国民党上层先打消撤军的念头。
“这肯定又是你表哥干的,我敢打赌,别人没他这种战略眼光。”接到命令后,老许对顾雨菲苦笑着说道,“这家伙,不仅要改变中国的命运,就连我的命运,他也要给改变了。”
齐公子对他的到来置若罔闻,他正趴在椅背上,深邃的目光盯住地图,久久也不肯挪开。
“老齐啊!客人来了,你也不说招待招待?还得是我自己倒水。”老许倒了杯茶,一边喝着,也一边瞧上了地图。可瞧着瞧着,便不由自主地坐到齐公子身旁,随后,他的眼睛也是一动不动了。
此时的沈锦线,已被共军彻底切断。东北战略要地锦州及其附近属地,正完全裸露在**面前,形势极为不妙。
“我要是共军,只要一拿下锦州,东北数十万国军也就插翅难飞了。”从“店小二”手中抢过茶杯,齐公子喝了一口,“如果我没猜错,此时共军主力,恐怕已经大举南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