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乡音雅言,破矩为圆(第2页)

 竟是直接宋儒扑倒在地,直接将人捂住嘴,夹在腋下,粗暴地拖了出去。

 小皇帝走过场罢了,哪里是真给宋儒辩驳的机会。

 听得差不多,就该下狱等候处置了。

 朱翊钧轻易结束这场闹剧后,才面带笑意看向一众庶吉士:“诸卿,当如何处置其人?”

 杀肯定要杀的。

 宋儒可不是阴险了一些这么简单。

 历史上张居正看在宋儒亲戚孙应鳌的面子上,只将人贬到了山西按察司,过了两年就安生致仕了。

 结果,其人回了贵州之后,仗着官身致仕,便恣行不法、窝盗强奸、践踏百姓,凌辱妇女。

 甚至于还敢伪造印符,调动夷兵,在境内屠戮杀人!

 一直作恶了数年,才被贵州巡抚王缉发现,直接诛杀。

 就这种货色,朱翊钧不知道也就罢了,如今知道了还不杀,那届时无辜而死的人,可就得算在他头上了。

 李得佑回味着殿内之事,突然灵光一现。

 连忙出面道:“陛下,臣请诛此獠!”

 吴中行慢了半拍,不由气急,早知道就不给此人说话的机会了。

 他也看出皇帝是想杀此人了。

 况且,别说皇帝,就是引出官年情弊之事,也不知道要遭多少人记恨。

 必须得杀了!

 朱翊钧看了一眼李得佑。

 这人他没什么印象,不过看起来心思倒是很活络,知道保守派的饭吃不下去,要找新的锅了。

 朱翊钧心中思虑不停,面上则是点了点头:“那便从卿所议,宋儒下刑部论罪。”

 “至于熊敦朴……”

 朱翊钧顿了顿,继续道:“虽情有可原,但也确是出言不逊。”

 “待其明年回京述职,与我娘亲当面认罪后,再看圣母太后的意思罢。”

 和稀泥嘛,申时行会,朱翊钧自然也会。

 熊敦朴诽谤皇帝,妄议大政是没有的,但确实对两宫出言不逊了。

 那就折中处理罢!

 虽然有些无辜,但这不比历史上张居正给人贬错了,还当无事发生来的有人情味?

 众人纷纷下拜:“陛下英断。”

 “圣明无过陛下。”

 朱翊钧点了点头,再度开口道:“至于诸卿对考成法颇有疑虑一事……”

 吴中行连忙出列:“臣不敢!”

 朱翊钧看向吴中行,摇了摇头。

 他缓缓道:“如今考成大察已经两个月了。吏部尚书缺位,吏科科长外放,如今众卿又弹劾吏部侍郎,诸卿有疑虑也合乎情理。”

 “不瞒诸卿,朕也难免疑虑啊!”

 众人不知皇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方才吃了亏,此纷纷闭口不言。

 这时候朱翊钧岿然一叹:“这样罢!正好今日闲来无事。”

 “朕也有意看看吏部与科道,是如何赏罚考成,又是否公道。”

 “诸卿,那便随朕,一同去看上一看!”

 众人面面相觑,惊疑不定。

 ……

 内阁辅臣,也叫殿阁大学士,指的便是值守皇宫内的几处殿阁。

 又以所处之地,距离皇帝的位置,来分别高下——东阁最远,地位最低为群辅,中极最近,地位最高为首辅。

 值房设在皇城内,这是阁臣才有的殊荣。

 理所应当地,殿阁大学士以下,六部衙门等,自然是只能设在皇城外了。

 午门内外,是区分皇城内外的分割线之一。

 午门之内,是皇城,而之外,还有三重宫门,依次为是端门、承天门(天安)、大明门。

 而吏部衙门,就位于后二者之间。

 虽然离皇宫不远,但毕竟是皇宫外。

 如今皇帝要去吏部视察,自然就得出宫。

 皇帝出宫这种事,放在什么时候,都是不小的事情。

 像此前去学院倒还是,事先就知会了两宫、内阁、司礼监,都是做好了准备,清了场的。

 但今日这般临时起意,却是让各方措手不及。

 更何况学院才多少人,如今宫外数十个衙门扎堆的地方又有多少人?

 鱼龙混杂啊!

 是故,得知皇帝出宫消息后,一场场鸡飞狗跳的好戏,当即在各处上演。

 元熙延年殿中。

 李太后鬓发低垂,斜插碧玉瓒凤钗,正襟危坐。

 她正在考校小辈们课业——自从考校过皇帝之后,李太后就对这事有些上瘾。

 儿女还小也就罢了。

 侄子李诚铭可就遭了殃。

 愁眉苦脸跟李太后解释道:“姑母,这不是窜句棰辞,更不是骈于辩者。”

 “墨子曾言三表之法,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如今学院先生,便是研究的其二,有原之者。”

 墨子判断言论正确与否的标准,有三种,有没有历史文献,符不符合规律与事物原本属性,有没有实用价值。

 李诚铭如今便是跟着程大位钻研,怎么才算是符合规律与事物原本属性。

 但言论有这么多讲究,李太后是不信的。

 他听不太明白就算了,干脆直接呵斥李诚铭是骈于辩者,窜句棰辞。

 搞得李诚铭有苦难言,连忙搬出墨子,稍做解释。

 李太后听罢,狐疑地看着李诚铭,显然还是不太相信。

 她正要追问。

 这时候,内侍匆匆入内,在她耳中耳语数句。

 李太后立刻变了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