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浑水摸鱼,搅动时局(第2页)

 说着,就给崇文门前的官吏们一一分发了下去。

 张居正暗自摇了摇头,这位陛下,当真是惯会邀买人心。

 刚想着,张宏就走上前,递上一个香囊,悄声道:“张阁老,这是万岁爷亲手捣的药囊。”

 “万岁爷说,阁老是肱骨之臣,新政还要仰赖阁老,万万要保重体肤。”

 张居正下意识接过药囊。

 待到张宏离开,才回过神来。

 他愣愣地看着手上皇帝亲手捣药的药囊,一时有些反应不过来。

 面色古怪地正准备收入衣袖里。

 想了想,还是默默将药囊悬挂在腰间。

 挂好后,又反复看了几眼。

 感觉还是不太舒坦,干脆摘下来收进了怀中,贴身存放起来。

 抬头看到张守直眼神征询,张居正这才点了点头:“走吧,早去早回。”

 说罢,便当先登上了马车,顺手按住怀中的药囊,免得动作太大,不慎损坏。

 ……

 文华殿,廷议。

 高拱看着御阶上那道屏风后面的人影,疑惑了好半晌。

 最后还是忍不住道:“陛下,今日是六月十四,不逢三、六、九,不必视朝的。”

 朱翊钧的声音从屏风后传出:“元辅,朕日讲学完了尚书,诸位日讲官说贪多嚼不烂,让我整理所得,休歇几日。”

 “母后便让我早上听政,下午温习课业。”

 按照原定的进度,大学与尚书起码要到七个月才能学完,也就是二月到九月。

 如今不过六月中旬,简直神速。

 要休息两日,道理上自然说得过去。

 有日讲官首肯,李太后授意,他可不就是堂而皇之地坐在这里了么。

 屏风隔绝视线,百官看不到他的表情,只有冯保站在侧面,看着这位手捧着论语的皇帝,目光中带着警惕。

 声音再度从屏风后传来:“诸位廷议便是,朕就听着。”

 说完就不再言语。

 朝臣各怀心事,也都不再纠缠这事。

 高拱深看了御阶上方一眼,转身轻咳了一声:“议事吧。”

 话音一落,葛守礼正要说话。

 有户科右给事中突然出列,抢了先去。

 栗在庭一马当先,开口道:“诸位同僚,我这里有一事需要议一议。”

 户部尚书张守直视山陵,今日廷议,来了一名侍郎,一名给事中。

 栗在庭是隆庆二年进士,资历极其浅薄。

 冒然开口,使得众人纷纷侧目看去。

 栗在庭从袖中掏出一本奏疏:“近日,我查阅宣大军饷账册,发现了一桩悬案。”

 “隆庆四年支出粮食超过一万石,到了隆庆五年则支出约一万五千石。然而,经过核查,发现在隆庆五年只有一万一千石销了账,不知道剩下的四千石哪里去了?”

 “这就罢了,今年兵部竟然向我户部要七万一千三百余石,数倍不止!”

 他转过身,直勾勾盯着杨博:“杨博杨尚书,不知道,宣大这是准备用到哪里去?”

 百官没想到这廷议一日比一日精彩,这几日惯有的冯保和高拱开撕不说。

 如今又有人找晋党麻烦,不知道是谁在浑水摸鱼。

 杨博突兀被找了麻烦,只能谨慎答话:“这是宣大要求的开支,用于修理宣府镇边防。”

 “兵部部议没问题才走到户部的,不是我杨某人自己的意思。”

 “至于那四千石,或许也用于修缮边防了。”

 这话推得一干二净,应对得很是熟练。

 按照惯例,涉及到边防,这些言官也就该闭嘴了,总不能现在跑去宣大证实吧?

 就算真是个倔驴子要去宣大,这一来一回,屁股早就擦干净了。

 可惜,栗在庭是奉旨找茬。

 手上的货都是成国公给的库存,那可太齐全了。

 闻言不仅没放过,反而,步步紧逼:“那倒是恰好,本官查账时,正好找了上月刚回来的宣大巡按使。”

 “两边一核对,先前提出的修建防御工事,竟然连一半都没落到实处!”

 “查出了过往的修建费用里,全是虚报和滥用!”

 不少官员已经开始交头接耳。

 来得这般充分,可不像是适逢其会。

 栗在庭直视着杨博:“杨尚书,银钱是你们兵部替王总督讨的,用也是你们兵部监督的,现在出了事,杨尚书难道不知道吗?”

 “今年这七万一千三百余石,我户部当不当给?”

 朱翊钧在屏风后饶有兴致地看着马前卒冲锋。

 这栗在庭,用起来还真顺手。

 忠君爱国不说,办事还雷厉风行,一下就给杨博干哑火了。

 这案子可是他精挑细选的。

 往大了说,就是松弛边防,贪污渎职。

 往小了说嘛,也就是个监管不力。

 至少够杨博应对一阵了。

 栗在庭还在输出:“杨尚书,是你们兵部自查自纠,给一个交代,还是我奏到两宫那里去?”

 杨博只觉得擦屁股心累。

 他拱了拱手:“我下了朝便回兵部核实。”

 栗在庭摇了摇头:“杨尚书既然是王总督的姻亲,本官建议不妨避一避嫌。”

 这就有些气势凌人了。

 高拱也咂摸出一丝不对味,他征询地看向葛守礼,这是正义的愣头青,还是有问题?

 葛守礼也不明所以,皱眉道:“栗在庭,就事论事,不要胡乱攀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