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各自为营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而紧张,黄角起义的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文武百官齐聚一堂,议论纷纷,各抒己见,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焦虑与不安。

 “诸位爱卿,黄角叛乱之事,诸位有何看法?”小皇帝的声音虽略显稚嫩,却透露出不容小觑的威严。他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扫过下方的群臣,试图从他们的脸上找到一丝线索或答案。

 “陛下,黄角等人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成不了气候。”一位武将率先出列,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屑,“只需派遣一支精锐之师,定能迅速平定叛乱,还我大周安宁。”

 “话虽如此,但黄角能聚拢民心,必有其过人之处。”文臣中一位年长的老者缓缓开口,他抚着胡须,眼神深邃,“若不加以重视,恐怕会酿成大祸。”

 “李大人言之有理。”另一位文臣附和道,“黄角起义虽起于微末,但若任由其发展,必将危及社稷安危。陛下,臣建议应立即调兵遣将,前往镇压。”

 “陛下,臣亦赞同。”谢宰相站了出来,他的声音沉稳有力,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臣愿亲自挑选一位忠诚可靠、勇猛善战的将军,领兵前往,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平息叛乱,以安民心。”

 小皇帝闻言,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谢卿所言极是,就依卿所奏。不知谢卿心中可有合适的人选?”

 “回陛下,臣以为甘将军乃是不二人选。”谢宰相不假思索地答道,“甘将军勇猛过人,且对朝廷忠心耿耿,定能不负圣望。”

 “好,就派甘将军前去。”小皇帝一拍龙椅扶手,决定已下,“望甘将军能速战速决,还我大周太平。”

 然而,尽管朝廷已经做出了决定,但朝堂之上,仍有不少人对这场叛乱持轻视态度。

 “区区黄角,何足挂齿?甘将军出马,不过是牛刀小试罢了。”一位年轻的武将不屑地笑道,言语间满是不以为意。

 “是啊,咱们大周国力强盛,兵强马壮,岂会怕这些山野村夫?”另一位官员附和道,语气中同样带着几分轻蔑。

 “话虽如此,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一位较为谨慎的官员提醒道,“叛乱之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若处理不当,恐生变故。”

 “哼,我看你是太过杞人忧天了。”那年轻武将不以为然地摆了摆手,“有甘将军在,这场叛乱不过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

 这件小事很快被众人抛到脑后,大家都觉得这种小叛乱根本动不了大周的根基。

 “陛下,臣有本要奏。”一个官员说道。

 快无聊睡着的小皇帝看了他一眼:“爱卿直说就是。”

 “回陛下,浙江的河提不稳,需要修缮了,如今连年下雨,河提若是不及时修缮,等到发洪水大灾,怕是对百姓不利。”

 小皇帝端坐于龙椅之上,稚嫩的脸庞上写满了不解。

 他的最终目光落在了谢宰相身上,这位权倾朝野、德高望重的老臣,似乎总能在关键时刻给出最稳妥的建议。

 “谢卿,对于浙江巡抚的修河提之请,你意下如何?”小皇帝的声音虽轻,却清晰地回荡在空旷的大殿之中。

 谢宰相闻言,缓缓站起身,目光深邃地扫过朝堂上的每一位官员,仿佛能洞察人心。他沉思片刻,缓缓开口:“陛下,臣以为,修缮河堤,本是利国利民之举,然今年情况特殊,黄角叛乱之事正急,需调集大量军费与物资以平叛。国库虽丰,却也需量入为出,确保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再者,近年来河提修缮频繁,耗资巨大,成效却未尽如人意,或许需重新审视修缮策略,而非一味追加投入。”

 “因此,臣建议,修河提之事,暂且搁置,待叛乱平定,国库充裕之时,再行考虑。当务之急,乃是全力平叛,维护国家稳定。”谢宰相的话语掷地有声,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定。

 谢尚书也跟着附和:“宰相说得对,臣也觉得修缮河提之事不急在一时,如今朝廷缺钱,应当先把平叛的事情做好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