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慷慨悲歌,共赴国难。(第3页)

 如今更是亲掌京都禁军。

 北线的两位将军,也是忠于殿下。

 东线那个似是而非的安东将军也传来了请罪的折子。

 只不过东线战线焦灼,东郎将远征塞外,安东将军无暇归京请罪。

 如此,燕国大部分的军事力量都已经表达了效忠。

 现在能让人迟疑的,无非是担忧前线是否胜利罢了。

 朝堂上,文武百官各自分列,高呼殿下千岁。

 礼仪之后,叶云起还未等其余人上奏,便直率的说道:“镇西将军和安北将军可至北方前线?”

 宰相孔博文自然要当百官代表,出列回答道:“回禀大王,按以往情况,或今或明便到。”

 叶云起点了点头:“那前线粮草赏赐之类可筹备齐全?”

 孔博文心中掐算一下,回答道:“回禀大王,五日之后便能发往前线,七日之后便能陆陆续续抵达前线。”

 叶云起眉头一皱,催促道:“此事必须尽快,五日太久了。”

 孔博文心中微叹,不过看着大王那年轻面孔,也理解了,便解释道:“回禀大王,国库之粮已经告急,许从各地抽调,甚至购于市场,此事快不得。”

 叶云起是在父王身边长大的,记忆中自然有相应的知识。

 只是叶云起掐算之后便发现,若要趁着东部大胜,再来一次北部大胜,便要尽快。

 赶在东部胜利消息传开,对方惊慌失措又没能重整士气的窗口期发动进攻才对。

 七日,还只是陆陆续续到,不敢保证全部抵达,这怎么能行?

 于是叶云起反问道:“那么,各个大家,是否有存粮支应呢?”

 群臣顿时低头看向地面,默不作声。

 只是心里把孔博文骂了一遍又一遍。

 你说你这个孔老贼,先前国库空虚的时候表现那么积极。

 现在好了,大王年轻不懂事,直接惦记上了各家家底。

 一有事就提这个,谁遭得住?

 孔博文苦笑一声,连忙说道:“大王,这个,难

也。”

 叶云起也觉得自己脱口而出的有些急了,补充道:“先前诸位慷慨解囊,本王甚为感激,绝无再行索取之意。”

 “只是关外有信,敌军将有不稳之事,可乘机而行,临阵之机转瞬而逝,不能推脱,我等身居后方,自然要为前线备足后勤,供前线将军择机而战。”

 “诸君若有存粮,朝廷当以银两或珍宝求购,若无,也不必勉强。”

 “另外,工部尚书,你当选取工匠,于宫门口树一石碑,上书此次共赴国难之臣,朝后我会亲书一封交于你。”

 “户部尚书,于闹市中择一地,开展收粮,以市价收购。不问来路。当然,若有人愿意留下姓名,也要记下,钱财照给,事后根据粮食多少,本王当另行表彰。”

 “礼部尚书,此次社稷动荡,共赴国难,当择乐人编奏乐曲戏目,尽快交上来,于国难之时,朝野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