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烈烈起南洋人到中年纸老虎

第190章 山沟里的洪兴皇帝

 桂家人,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虽然他们的经历,比敏家人要好追溯一点,但真真假假,也已经很难说清楚了。

 比如现在正大摇大摆坐在莫子布眼前的这个小子,他就自称大明洪兴皇帝的子孙。

 还告诉莫子布,他可以封莫子布为摄国大正王,只要莫子布给他二百枝枪,一千斤火药和十挑铅弹。

 我莫大王忍不住揉了揉眼睛,猜想这十三四岁的小子,肯定是想说摄政王。

 至于洪兴皇帝嘛,还真有这么個人,并不是杜撰,也不是浩南哥穿越了。

 历史上,李晋王在缅北的掸邦高原听闻永历皇帝落到吴三桂手里,并且被绞杀之后,惊怒交加,悲愤中离世,留下了‘宁死于荒徼,不降敌国’的遗训。

 但此后,李晋王尸骨未寒,南明残部马思良等人就谋害了坚持不降清的靳统武,与李晋王之子李嗣兴,刘文秀之子刘震等投降了满清。

 不过,也还是有不肯投降的,晋王部将吴三省、汪公褔等人不愿降清,率部三百余人继续南走。

 考虑到永历皇帝遇害,晋王驾崩,大军没有了旗帜,于是他们共推明朝宗室,韩王朱松的九世孙朱璟淳为王,号大明王,年号洪兴。

 这些人在孟朗坝建立官衙之后,很快吸引了勐腊的傣族土司那喜烈。

 自吴三桂就藩云南后,当地土司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侵蚀,因此那喜烈对于打着旗帜反吴三桂的晋王残部极为支持。

 他更希望借着李晋王在掸邦高原的威望,聚拢人心对抗吴三桂的压迫。

 在他们的支持下,吴三省甚至在李晋王悲愤去世的六年后,还能拉起了一支以傣、佤两族为主的两万人军队北伐反攻,一度拿下了宁洱,也就是后世的普洱。

 但最终还是不敌吴三桂统帅的清军,死伤惨重只能退回清缅边境。

 五年后,三藩之乱爆发,吴三省觉得时机已到,再次收拢数千人准备北伐。

 但当地土司已经不支持他了,更无力承担大概率会失败之北伐的损失,于是他们合谋用毒箭谋害了坚持要北伐恢复大明的吴三省。

 八年后,西元1681年,改名朱红珍的朱璟淳,在一场内部争权夺利中同样被毒杀。

 他与那喜烈之女的后代把大明王这个称号,送给了那喜烈的儿子那和,以换取人身平安。

 而没了反清这个政治诉求之后,朱红珍、吴三省、靳泰等人的后裔与那氏土司反而和谐了起来。

 南明残部利用那氏的保护,逐渐在掸邦高原安定下来,并和傣(掸)人展开通婚,逐渐本地化。

 那氏利用大明王这个尊号,不断吸引散落在掸邦高原的明朝遗民前来定居。

 他们之间不断联姻,逐渐在傣(掸)族内部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按照当地的习惯,某一族群往往被称为某家。

 在傣(掸)族这个大民族概率并未被创造出来的情况下,混居融合的那氏傣族人与明之遗民,有了一个新的称呼。

 桂(贵)家人。

 有了桂家人的称呼以后,连带着原本那氏土司首领的称呼,逐渐变成了宫里雁,并不断被延续了下去。

 所谓宫里雁,并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代代相传的首领称号,大概意思是,住在雄伟漂亮房间里处理重要事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