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烈烈起南洋人到中年纸老虎

第323章 欲与洪武试比高(二合一)(第2页)

 他们从长相到生活习惯都与安南汉人相似,迥然不同于黑面、卷发带有明显东南亚矮黑人特征的占城人。

 因此两个族群,具有天然亲近的可能。

 这是一场非常成功的同盟与合作,芒人需要安南汉人的文化和先进耕种养殖技术,甚至是文字。

 安南汉人需要数量多达几十万的芒人一起对抗长相、肤色、人种和文化都不同的占城人。

 于是,此后几百年中,除了偶尔面对中原王朝的试图收复以外,安南的主旋律,就是安南汉人与芒人合作对抗占城人。

 这情况一直持续了几百年到现在,安南汉人先败后胜,一步步将占城人基本打的亡国灭种。

 而在这种不断的融合与冲突中,越来越多的芒人下山进入了红河平原与安南汉人杂居,他们不是汉人胜似汉人,迫切需要一个身份认同。

 而安南的汉人也一样,他们也需要赶紧将自己和北面的汉人区分开来,不然朝廷就总有收复的他们的欲望。

 这些人跟占城人打了几百年,靠着自己打拼辛辛苦苦才有现在的家当,宁为鸡头不做凤尾,当然不肯回归。

 于是,他们等到了一个天赐良机。

 那就是北方的蒙元起自草原,几十年间竟然打下了一个世界帝国。

 他们最大的功绩,不是西征打的欧洲人鬼哭狼嚎,彼时东欧一贫如洗,打下来了也不算什么。

 他们最大的功绩,其实是灭掉了南宋。

 作为罗马帝国覆灭后,以南宋为代表的汉文明,几乎可以称得上全世界绝对的文明灯塔,是人类的至高地。

 南宋的灭亡,也是汉文明第一次彻底遭遇倾覆的重大挫折,它产生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

 特别是在东方,南宋的灭亡,神州的陆沉,极大冲击了东方人的精神世界,让所有人都不知道未来的文明会何去何从。

 历史上甚至发生过倭国儒生因为南宋的灭亡而觉得天地倾覆,最后选择自杀的事情发生。

 而恰恰在这时候,统治越南陈朝出了兴道王陈国俊这么一个人物,此人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异数中的异数。

 因为在此之前,除开中国以外的高丽、倭国和安南,从来就没出现过这么牛逼的人物。

 其雄才大略,治军严谨,爱护士卒,善待百姓,从不因私废公,掌握国家大权一不篡位,二不贪腐,简直就是武将楷模的化身。

 此人的军事能力肯定低于韩白卫霍、李靖李勣、徐达蓝玉常遇春、岳武穆、戚爷爷这种天生神将,但在国家民族的道德上却几乎是个完人。

 加上他只是低于神将,但比起其他著名军事家,还是不遑多让的,所以这个福建移民子孙得以两次击败蒙元,保住了安南的江山。

 战胜蒙古人后,整个安南之地民族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陈国峻甚至放言说神州陆沉

,名教唯存南国,把自己当成了儒家文化的最后守护者。

 在这种言论的影响下,安南汉人与汉化的芒人迅速走到了一起。他们因大多居住在以京城升龙,也就是河内周围,开始自称京人华民或天南汉家,大力推进汉喃字改革和传播,这就是越南京族的起源。

 而既然开始形成统一的族群认识,那么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语言了。

 京人从上下层都说交趾汉话开始不断下沉,逐渐变成只有上层高门能精通汉语,而下层则开始通用带有古百越口音的俚语土话。

 同时,大量的京汉高门发现,把握住汉语这门技术不往下面传,可以非常利于他们垄断知识,加固小圈子,固化阶级让下面的牛马极难冲上来。

 于是,这些狗东西开始集体玩上车就焊死门的操作,他们严格把持汉语的教育权,别说推广,就是你想学,他们还不教呢。

 就这样,安南的京汉高门终于走向了学阀世家这条路,他们从中攫取了大量的好处,下面盘剥底层,上面架空大王,成了安南的真正统治者。

 面对这种情况,陈朝从陈艺宗所在的1370年左右开始,疯狂推动本土化,企图通过全员越化,来打破京汉高门对于上下的把控。

 陈艺宗下令,国中人衣冠、制度、言语、文字皆不从北国,而不从北国,就是要抛弃汉文化。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陈艺宗甚至下达了‘诸军民不得服北人(中国人)衣样,及效占(占婆)、牢(老挝)诸国语、服饰等’这种极为疯狂的命令。

 在这种疯狂的决定中,安南迎来了惊天骇浪,陈朝风雨飘摇中,陈艺宗宠信重用表弟胡季犛,把他当做刘瑾、魏忠贤那么用。

 陈艺宗企图用自己的亲表弟来完成他化汉为越,打破京汉高门对国家垄断的政治决策。

 胡季犛手段高超、心狠手辣,果然如愿压制了京汉高门,极大摧毁了安南的汉文化,但他最后也把陈朝连带着送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中。

 此进程中,不肯越化的京汉高门开始了绝地反击,他们抓住胡季犛篡位陈朝这个罪状,不断到北面的大明去告状,请明成祖朱棣制止这一行为。

 所以实际上,明成祖的征安南之役,并不是表面上看被胡季犛打了脸之后的一怒兴师,而是一次汉文化的拨乱反正。

 是以明军打下河内,擒拿胡季犛之后,就有‘耆老千一百二十余人诣军门,言安南本中国地,乞仍入职方,同内郡。’

 这并不是明朝的自吹,或者搞出来的面子工程,而是被陈艺宗和胡季犛丧心病狂吓坏的安南汉人真正心愿。

 同时,明军在安南一地,客军,也就是从国内调来的军队仅仅一万余人,其余驻军,都是在安南编户齐民后,本地人组成的卫所军。

 而明成祖朱棣策略也很简单,明军占领安南之后,虽然安南人的反抗一直存在,但都成不了主流,我大明富有四海,有的是钱跟你耗。

 老子就在安南跟你们这些越人化的京人打治安战,打个三几十年,花个一两千万两白银,把你们这些有反骨的家伙都耗死之后,安南就稳了。

 所以,当时黎利虽然起兵了,却一直被逼到安南和老挝的边境打游击,如同丧家之犬一般四处流浪,根本不是主流。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一来朱棣固执的五征漠北耗费了大量的钱财,使得朝廷上下对不断在安南砸钱颇有微词。

 二来朱棣没想到他逝世的这么突然,什么都没安排好,就突然病逝。

 此后勉强有点眼光的洪熙皇帝又突然病逝,帝国落到了猫奴皇帝明宣宗这傻子手中。

 这位顶着好圣孙的名头,心里崇拜却不是他奉天靖难的爷爷,而是曾祖父洪武大帝,把他妈朱元璋的一切,当成金科玉律。

 这个眼光短浅的傻子,根本没意识到他爷爷永乐大帝在安南进行的这一切,对于整个汉民族的重要意义。

 咱们可以说,洪武大帝确实伟大,但也吃了出身低见识少没文化的亏,他的眼光,其实是远不如他儿子朱棣朱老四的。

 明宣宗朱瞻基崇拜曾祖父,心里一直记着安南是朱元璋定的不征之国,如今徒耗钱粮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