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烈烈起南洋人到中年纸老虎

第388章 火铳 殖民 煤与铁(第2页)

 规模也不大,柯城岛也就大陆一个县的地盘,土人百姓五千多人,华人九百多而已。

 对他们这些一年赚几十万两银子的豪商来说,招募几十百来人,配点火铳钢刀,打下一个这样的地盘一点也不难。

 而且柯城男爵在男爵中已经算是大的了,还有更小的治下甚至只有一两千土人的。

 这么小的规模,获得的好处,特别是政治上的好处,简直不要太多。

 莫子布也料到了会有人钻这样的空子,但只有这样,治下的百姓才会愿意去南洋搞封地拓殖,所以莫子布可以忍。

 因为这就是典型的权利与义务对等,他这莫皇帝不给下面百姓这样的待遇,下面的百姓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自己出资招募人手去跟土人开打。

 同样的,任何封臣享受了这样的高待遇,得到了相当于是特权的东西,那就必须把拓殖给搞下去。

 下面的百姓在算计莫子布的时候,莫子布同时也栓住了他们。

 这就是莫皇帝的拓殖政策,中国人口多,不需要像英法那样把本土的人用残酷的生存环境逼走,他也愿意放权,只要你尽义务就好。

 天下这么大,在这个民智渐开的时代,就不要想着把所有的好东西都握在一家一姓手里了。

 那样对子孙后代没什么好处不说,对全体百姓,全民族更没什么好处。

 。。。。

 琼州府,崖县,田独村。

 此时的海南岛还没有成为一个省,它仍然隶属于广东省管辖。

 而此时,由闽南话混合一些黎族方言和其他粤语词汇形成的独特本地语言海南话,也还未完全形成。

 因此琼州全府,也就是全海南岛,通行以泉州口音为主的闽南话,基本还能做到和泉州来的闽南人在大体上互通。

 或者说,此时的雷州半岛和海南岛,除了莫家这样极为稀少的老广府人群以外,基本都通行闽南话。刘知三穿着一身短衣,看着跟一个黎族老汉差不多。

 在现在海南,汉黎两族已经非常相似了,除了节日时期的民族盛装有所不同以外,双方语言与生活习俗基本趋同。

 而他身边,大热天还穿着一身官服不肯脱的,乃是十三行总商潘启的四子潘有度。

 此人在历史上与伍秉鉴、卢观恒和叶上林并称为广州四大富豪。

 历史上再过几年他父亲潘启就要用钱为他买一个满进士身份,甚至一度成为了翰林院庶吉士。

 虽然满清的翰林院庶吉士跟明朝的完全无法比,但还是很清贵的,潘有度也很会附庸风雅,喜好诗文,能做一些平仄有韵律的诗句。

 可就在潘有度以为他当了满清白手套就能高枕无忧的时候,下场却是被满清朝廷直接给榨干了。

 力度之大,哪怕以他的能力,同文行都给整的入不敷出,申请停办又被迫复办,几乎家产散尽。

 不过现在还来得及,这位在商贸和管理上很有才能的人才,还没来得及去投靠满清。

 刘知三看着潘有度非常在意这件内司丞从六品翰林学士的官服,忍不住有些失笑。

 跟了莫子布十一年,还担任复兴公司总理的他知道,在莫皇帝这,只要你有才,在大虞当官远比任何时代都容易。

 因为皇帝已经准备打破以往官员只在儒生中,只通过科举选拔的惯例了。

 当然,按刘知三最初的想法,他是不建议皇帝原谅这些满清权贵白手套的。

 刘知三觉得,饶了这些人,还不剥夺他们的财产,实在太便宜他们了,应该全抓起来,让殿前安全处的人去审问,就像对蔡总商一样。

 把他们的家产拷掠出来,然后交给复兴公司,不就有煤铁基地的启动资金了嘛。

 哪知话音刚落,就被皇帝一顿大骂,刘知三现在还记得皇帝指着他鼻子骂的样子。

 “你刘知三是不是疯了,你为老子是李闯王进京城?

 就算老子是,你他妈看看你那样狗卵样子,像是刘宗敏吗?

 老子现在就怕闽粤的士绅富豪把银子挖坑埋起来,不拿出来投资。你倒好,反倒建议老子进了广州就用夹棍拷掠,那这以后,还有多少人敢把钱拿出来投资?

 全天下的开矿、外贸,都靠复兴公司一家来干,那就遂你之意了是吧!”

 被皇帝骂中了心里的小心思,然后麾下的几个得力干将被皇帝抽调到军中和地方任官,又被抓了一个贪腐的抄家之后,刘知三就彻底熄了心里那点小心思。

 不熄也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