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大虞四京(第2页)
原本大虞由近卫、镇军、临时征召义从这一套模式,转换为由皇室提供饷银的禁军,驻扎京师的京营和分驻各地的镇军。
禁军以近卫军为番号,特殊会有赐名,比如现在的羽林近卫、龙骧近卫等。
禁军目前保持一万五千人的规模,共分五团,每团三千人,采用欧式的团-连模式。
又恢复明朝的京师十二团营制度,这十二团营由原本的镇军组成,各团的番号取消,采用明朝四武、四勇、四威命名法。
不过团营改称军,冠以兴唐称号。
每军一万人,设一统军总揽,其下分三团和一督标标兵营。
此外地方上则分为镇军和卫所军,这是因为明朝卫所军,实际上是跟户籍制度绑定的,大虞不可能再采用朱洪武那样的户籍制度,是以卫所军在大陆根本就铺不开。
于是莫子布在大陆上沿袭清朝的绿营制度设立镇军,官职、编制与绿营兵相同。
而广南和南洋四省有足够的土地实行卫所屯田制,移民合作社也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军户制度,所以这五省就不设镇军,而是直接设立卫所军。
这一套军改下来,以后大虞的主力就是京城兴唐十二军,近卫军一万五千,地方则是绿营和卫所军夹杂。
这所有的变动,都是根据现实来的,原本兴唐军的编制,大体是从欧式陆军学的。
因为彼时兴唐与欧洲诸国一样,人口不怎么多,海军非常重要,陆军相对袖珍。
所以直接用团-连两级,保证君主或者主帅的垂直指挥,不用考虑大兵团作战。
而现在自然不行了,在北河之战时就出现指挥不畅,权责重叠的等缺点,所以要在一定程度上沿袭明朝的旧制。虽然土木堡之后,明朝也基本丧失了大兵团作战的能力,但框架是适配的。
西元1779年,2月20日。大虞光中三年,满清乾隆四十四年,正月初五。
刚刚过完除夕,莫子布就把百官召集起来进行了大朝会,除了册封一批有功的勋臣以外,莫子布还宣布了大虞的官员设置。
莫子布恢复南京城的旧称,称京师应天府,把广州改为南京,称南京承天府,在广州设立南京留守衙门。
此时的大虞,都城是比较难选的,因为在南洋的利益太大了。
在蒸汽明轮、蒸汽机车、电报这三样没有出现以前,哪怕就是定都应天府,也很难对南洋的事情做出及时反应,所以必须在广州保留一个缩小版的政府。
同时,你要拿下北方,甚至是保护和开发北方,北京你就不能丢。
虽然此时的游牧民族在即将到来的机枪和大炮面前没有多少反抗能力,但人心却是一个非常难以控制的东西。
皇帝长期居于南方,经济重心也在南方,用的也基本都是南方人,就很容易给北方人造成一种皇帝压根不重视他们,有他们没他们没有多少关系的感觉。
真要长期不管北方,出现这种印象后,西北的汉人会被绿化,北方汉人的独立意图肯定会不断增强,东北开发就更不想了。
且要是一直倚重南方,不把北方当回事的话,等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后,莫子布相信,这些资本的第一步,肯定不是出去拓宽销售市场,而是会试图把北方先当成殖民地。
就像是美国的南北战争那样,只不过方位调动了一下而已。
所以,莫子布在选择将南京变为京师应天府,广州变成南京承天府以后,还宣布将北京正式命名为北京顺天府,开始组建顺天府留守衙门。
而且在莫子布的心里,未来为了管理西域,向中亚投射力量,很可能在西安或者兰州成立西京奉天府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