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准部与回部(第2页)
原来,中亚三汗国是不算哈萨克的,莫子布稍微感觉有些诧异。
“原来所谓中亚三汗国是希瓦、布哈拉和浩罕,而哈萨克不算三汗国之一。”
永贵有点没懂什么是中亚,也不知道莫子布为什么纠结于三汗国这个称谓,但他也没问,而是继续谦卑的为莫子布解释。
“万岁爷,这哈萨克与乌孜别克人的三汗国并不一样,乌孜别克的三汗国,是真正的汗国,人多势众,民风彪悍。
其下有各种教团层层把控,汗国大汗在得到教团支持下的时候,是能严密控制国家的。
而哈萨克汗国说是汗国,实际上三玉兹之间的联系,尚不如昔日左右匈奴和东西突厥,甚至还要弱于如今的蒙古各盟旗。
且在对天方教的信仰上来说,乌孜别克三国几成疯狂,他们严格按照教义生活,把教经当做律法,哪怕是贵人,只要触犯了教经的规定,都要受到惩罚。
其余百姓,每日三次礼拜,从不间断,比种地放羊还勤,让人闻之,有不寒而栗之感。
反观哈萨克,其靠近罗刹国者,多有不信天方教而信基督正教。
其靠近我国者,多信萨满教,甚至还信蒙古人都已经不怎么虔信的长生天,亦有信黄教者。
只有靠近乌孜别克三国者,方才较为信仰天方教,但也没有那么狂热。”
永贵说的有些情况其实也不准确,比如此时的哈萨克除了少数几个信东正教的部族外,其余基本都信仰天方教了。
只是他们这个信仰怎么说呢,夹杂了大量传承已久的原始萨满教信仰。
所以才有哈萨克法典规定,凡七人以上证明你侮辱过阿拉,就要处死的奇葩律法。
这说明,哈萨克东部,也就是靠近伊犁河谷的中玉兹和大部分北面的大玉兹,在宗教信仰上并不稳定。
“原来如此,我说乾隆一贯心高气傲且心眼比针眼还小,但哈萨克的阿不赉汗总是忤逆他,放纵部族进入伊犁河谷游牧,他却不动手。原来哈萨克并不是国家在西域的敌人,乌孜别克人才是。”
莫子布这也才想通,以乾隆的性格,怎么如此放任哈萨克的阿不赉汗了,原来是想留着不多的力气,去对付乌孜别克人。
莫子布最开始的认知,也算是一个典型的穿越者认知了。
即以为哈萨克是中亚三汗国之一,也以为哈萨克是中亚最强大的国家。
但实际上,乌孜别克人的实力才是最强大的,所谓中亚三汗国,也是指乌孜别克人建立的三个汗国。
听到莫子布吐槽乾隆好面子、心眼小,永贵也只能跟着尴尬一笑,然后接着莫子布的话说道:
“确实如此,不但乾隆忍了下来,甚至决定在伊犁大兴黄教,把哈萨克人从天方教的怀抱中拉出来,变成下一个蒙古人。
只是后来诸事繁杂,一直没有付诸行动。”
莫子布听完,赞同的点了点头,乾隆应该确实是这么想过,但后来可能是人年纪大了,注重享乐而没有实施。
而莫子布之所以知道的这么清楚,因为满清在重新收复西域后的光绪十八年(1892)于伊犁察布查尔县修建了靖远寺。
光绪十九年(1893),又在伊犁昭苏县修建了圣佑庙。
并在这两座黄教寺庙周围,配了一大堆关帝庙、娘娘庙等,这些庙宇,甚至到了共和国都还在发挥影响。
只不过,光绪时期修建,虽然能巩固剩余的伊犁河谷领土,但时间还是太晚了。
宗教背后是文化,文化背后是国家实力。
光绪时候,代表中国的满清政权已经极度虚弱,在国际上没有多少影响力,甚至没有多少颜面。
这些庙宇的修建,只是促进了当地汉、蒙、西僰等族的团结,为国家守住了伊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