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拓殖,就是斩尽杀绝(第2页)
不过别看刘不远说的如此斩钉截铁,但心里还是非常忐忑。
因为他父亲刘定逌是个饱读诗书的儒家子弟,这些年为了安定南暨不得不放纵健儿多行杀戮之事,看着心狠手辣,实则内心不宁,是以沉溺于释教求心安。
唉,也不知道父亲能不能听得进去他这话,刘不远是坚持认为,只有他这斩草除根之法,才能行得通的。
如今已经做了九十步,只剩下了十步,千万可不能前功尽弃。
两个兄长震惊的看着刘不远,他大哥刘不同眉眼间甚至还露出了一点喜色。
刘家是搞定南暨岛的大功臣,不管从哪方面来看,父亲刘定逌这次被调走,刘家人虽然接不了南暨总督的位置,但一个亲藩伯爵永镇一方,还是轻易的。
且这伯爵领地,极大可能就在洪兴城周围,完全不用自己开发就能坐享其成的熟地。
‘老三太过暴虐,定然不合父亲心意,不会选他了。’刘老大高兴的想到,然后他就看到父亲刘定逌有些目瞪口呆的画面。
刘定逌确实被震惊到了,好半天才缓缓说道:“汝这四句,怎的竟然有一种佛性?
我为求心安,日夜念佛,求佛祖宽宥我的罪孽,但没想到,我家已经有了一位怒目罗汉。
难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前提,是你得有屠刀可放?”
果然是父子,儿子刘不远想法独特,老子刘定逌的脑洞也不小,竟然这么来理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刘不远听到父亲赞同自己,大喜,于是立刻更坚定的说道:“我之英雄,彼之恶魔,孩儿愿入地狱,为后世子孙全留此沃土万里!”
“这么说,你刘不远想要青史留名,为此愿意不顾一切?”刘定逌神情严肃的问道。
“对!”刘不远大声说道:“儿所愿,不但要青史留名,还要百年之后,这红溪入海口,矗立着咱们刘家人与这三百万八桂健儿的神庙,这千里沃土,尽入汉家。”
“我儿真豪杰也!”刘定逌大为赞叹,不再犹豫,立刻对老大和老二说道:“汝二人立刻回去收拾行李吧。
为父在南暨八年,颇有功勋,老大你为人孝顺得个奉国将军勋位在吾身边养老送终。
老二你能治一方,未来做个四品知府还是可以的。”
随后刘定逌对老三刘不远说道:“你跟我去迎接新任总督刘台二刘制台,把你的计划,再给刘制台说一遍,只要确实能出效果,日后我家可能都要靠你了。”
“父亲你是说”刘不远眼睛一亮,低声问道。“刘台二是罗芳柏罗阁老的细佬出身,他从广州知府这个位置上被调到南暨省来做总督,实际上是来镀金的。”
“你让他出成绩,他就会让你得偿所愿。”
刘台二确实是来镀金的,因为别看南暨总督听起来威风,还是正二品高官,但这种极南边的拓殖之地,怎么可能跟看着只是正三品,但实际上极为重要的广州知府比。
但他又不完全是来镀金的,因为他还承担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
不是亚齐反叛的事,而是蒸汽机成熟以后,终于可以渡过最窄二百七十海里,最宽六百三十海里左右的赤道无风带,到瞻洲去建立拓殖点了。
“制台大人,我舰排水一千六百吨,载船员七十八人,顺利完成新港至洪兴港四百五十二海里的航程,共用煤七十七吨。”
下船之前,刘台二乘坐的武装商船舰长立刻就数据拿来汇报,刘台二粗略算了一下,基本上一吨煤可以跑接近五海里。
当然,这还是借了一点风力的,如果是穿越无风带,可能还要增加个百分之二十左右。
但完全能承受,也就是说哪怕从最宽处横渡,也只需要不到一百吨煤,哪怕算上来回,两百吨煤足够了。
在不考虑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千吨以上排水的商船,完全可以装载许多拓殖物资,随时跑个来回。
“好一座大城,我看这洪兴,似乎比望阁(曼谷)还要繁华,在南洋,恐怕只有嘉定能与之相比了。”
跟随刘台二一起来,或者说人家才是主角的,是南洋总理大臣,行南洋共和议会大长老之职的郑淼。
郑淼便是郑信的长子,皇后郑诗诗的同母胞弟阿水,
这也说明,他这南洋总理大臣和行南洋共和议会大长老事的官位,大概率不是靠能力,而是靠血缘。
当然,虽然能力不强,但郑淼干的不错,因为这小子有个优点,那就是很听得进去话,也没有多强的权力欲望,完全没有他老子郑信的那股倔强。
所以,郑淼几乎把南洋总理大臣所有的政事,都委派给了皇帝姐夫给他配的幕僚班子去处理,他自己就当个橡皮图章就行。
“中堂大人,南暨岛富甲天南,水土之肥沃尚在珠江平原之上,自然不是其他地方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