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太子西行中原重光(第3页)
这个世界嘛,什么样的人都有,估计现在看到让他的车驾说‘彼可取而代之’的人应该没有。
但是在心里腹诽,认为皇室如何与我有鸡毛关系,甚至认为太子出巡,是劳民伤财的肯定存在。
那阿森就干脆来点改变,他准备每到一地,除了本地名士按例参拜,然后要拣选一些有用之才以外,还每到一地,收揽一些跟这位社牛小伙计一样的普通人。
对于这些普通人来说,哪怕阿森只是作秀,都很大可能是他们,甚至他们家族改头换面的唯一机会了。
就比如这社牛小伙计,他年纪不小了,也没读过多少书,肯定是不可能给官做的。
阿森的安排就是如果确实没什么才能,那就做一年半载的东宫随从,然后扔到复兴公司给个基层小组长当当就算了。
只不过,在阿森眼里无足轻重的复兴公司小组长,在普罗大众眼中,那也是一份吃皇粮,可以称为老爷的高位了。
这要在后世,一个普通人还得是做题家,奋斗二三十年后考进两桶油或者烟草公司当一个基层小领导,那也是光宗耀祖的事啊!
这样一来,皇太子每过一个府,就擢拔恩赏这么一两个人,皇族的君恩雨露,立刻就能成为所有人的谈资。
每个人都会认识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到底有多大的魔力,忠于皇帝,有多大的好处。
估计几十年后,心灵上受到巨大冲击,眼睁睁看着有人一步登天的事迹,还会在这些土地上流传。
。。。。
开封府中,既然亮明了身份,就没必要遮遮掩掩了,阿森大张旗鼓的进入了开封。
河南巡抚伊秉绶也早就等会多时,为阿森举办了欢迎宴会。
而在宴会开始之前,伊秉绶也给阿森做了一个河南情况的详细报告。
气氛非常和谐,因为尹秉绶虽然不是从龙功臣,但他是客家人,勉强也算是皇室核心盘之一。
特别阿森拜了客家人德妃叶仪真为契妈之后,他与客家系的关系,就更亲近了。
“河南的情况,确实比北直隶要好很多,这是因为北直隶几乎是传檄而定,但河南是狠狠打了很多场战斗的。
这些战斗没有对朝廷天兵造成多少麻烦,却把河南一省的土豪劣绅给清理的差不多了。
是以均田的时候,河南百姓得到的土地就比北直隶百姓多得多。
此外,白莲宗西去的时候,由于朝廷的严厉督促,至少走了三百多万人,加上自发去填陕甘的快两百万人。
河南一省十年中少了差不多六百万人,土地也空出来了不少,最后嘛。”
伊秉绶脸上露出了玩味的神色,“这河南一省吸引了大量闽粤的投资,经济相对活跃。
同时,河南还有二三十万人南下去南洋过番了,因为他们能得到咱们闽粤人的承认。”
“哦,哈哈哈哈!”阿森听完,哈哈大笑了起来,脸上表情也非常玩味。
目前在大虞,有一个非常奇葩的现象,那就是相对排外,只认乡党的闽粤人却对河南人相当笼络,以至于基本当半个乡党看待。
这是因为,闽粤人大部分的族谱,都是攀扯到河南的。
一提祖宗,一定就是跟随某某某自河南南下某地,然后迁徙到此。
比如阿森的外祖家,族谱记载就是他们出自颍川陈氏,直系祖先是东汉名臣、大文学家陈寔。
南迁的始祖故居河南固始县,唐末随固始县大豪,五代王闽开国之主王审知南下,开闽后留在福建莆田,到了南宋末又随抗元义军不断败退到粤西安家。
从时间上看,其实是很经得起推敲的。
但有个问题,就是广东福建人基本都是这么号称的,而这其中有水分,大家也是承认的。
因为这片地方,当年是春秋越国公族,以及后来的闽粤、瓯越、南越、山越这些古越人的地盘。
其中肯定有一些家族的族谱是作伪的,又由于闽粤族谱大多是明清时期续的,到底自己的族谱靠不靠谱,后人也不太清楚。
那么,就只有一个办法了,让河南人,让老家人,来给自己背书。
所以这些年,大量闽粤人北上寻根,与当地穷苦了几百年老乡一拍即合。
而既然都来认亲戚了,自然对河南人也要接纳一些才行。
阿森明白了,这河南一省,先是战斗中消灭了大量土豪劣绅,又被白莲宗带走了几百万人,加上闽粤人为了认亲分了一些利益,所以日子竟然还挺好过。
当然,这个挺好过的标准,是相对于满清时期来说。
或者说在整个中华历史上,最底层的百姓,一天能两顿杂粮饼子吃饱,盐和香油、豆腐的摄入也都有个最低保障,那就真的是好日子了。
“是以目前,河南一省,大约三成百姓,一户五口人有地已经超过一百亩,大约一成,达到了二百亩的上限。
各地已经为了耕种效率,开始实行轮耕制,相信再过十年,河南百姓的日子,定然会更好一些,陛下的中原地主户设想,就可以初步达成了。”
阿森也喜形于色,河南的土地其实并不贫瘠,之所以给人贫瘠的感觉,就是因为耕种太过。
自上古开始,这里就是华夏农业的主产区,几千年下来,土地肥力早就不堪承受。
到了满清时期,人口众多,各处都被开发殆尽,为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继续加大耕种力度,土地完全得不到休息。
从而导致了亩产极低,不精耕细作根本养不活人的可怜情况,百姓随之相当穷困。
而到了大虞,如果一户二百亩小地主的模式能够走下去,土地得到休息肥力回升,河南百姓的日子,就肯定会好过起来的。
明天大概率要请假,老虎得陪儿子出去溜达一圈,不然人家要发脾气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