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烈烈起南洋人到中年纸老虎

第677章 三汗国的好日子,就要来力

 第677章 三汗国的好日子,就要来力

 南京应天府皇城,莫子布接到了李献文的奏报,事情原原本本,甚至连军将们的发言都一字不漏抄写了上来。

 而且这还不是李献文写的,而是宁夏郡王府的兵马舍人写的。

 这个职位,一般是从内廷的翰林待诏和外朝的翰林学士中选,主要就是跟在李献文身边做秘书,也算是一种监察的手段。

 当然,这个人选有可能会被李献文收买,但收买的动静一定不小。

 因为这可是翰林,在朝中有远大的前程,比如现在的帝国驻欧罗巴全权大使曹振镛,就做过李献文的一任兵马舍人。

 要拉拢这样的有前途的人才,那肯定不是一点半点资源能做到的,而动用的资源一多,就不可能不留下痕迹。

 留下了痕迹,朝廷就知道李献文在收买兵马舍人,就会开始警惕这家伙了。

 也就是说,兵马舍人就相当于朝廷放在李献文身边的一个警报器,不收买拉拢你是朝廷的功臣,拉拢了就代表你有二心。

 同时,此时外朝文官风骨也在进一步恢复,官员中相当鄙视这种能被金钱和权力拉拢的官员,至少是表面风气是这样的,这也更加增添了被拉拢难度。

 莫子布看完了奏章,基本确定了事情的经过,然后又让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使陈旭,将北镇抚司发回的密报拿来一看。

 哪怕是姐夫,是股东,莫子布也从来没有放松过对宁夏王府的监察和制衡。

 李献文的回良三十六姓首领,甚至就是回良人中,都有锦衣卫的探子。

 恩宠不绝,极为信任是一回事,暗中的监察,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完全不冲突。

 “此事在镇军中有没有多少影响?”莫子布边看锦衣卫的密报,一边问指挥使陈旭,因为镇军中也有锦衣卫。

 呃,这个是真是费尽心思了,哪怕是锦衣卫,莫子布也要听取几份不同报告来分辨推理,生怕自己被蒙在鼓里了。

 “影响不大,镇军肃州镇、兰州镇、定西镇的总兵都没有参与宁夏郡王的军议,下面的参将、游击只有三人去了。”

 此次李献文看似出兵八万余,但大部分都是回良人,真正的经制之军只有宁夏郡王三卫的一万人和甘肃镇军九千人。

 莫子布点了点头,“如今河西陇右虽然穷笃,但人口少,土地都是开发过的,人均熟田比东北都多,镇军上下都在当地有产业形同府兵。

 他们最大的渴望应该就是立功受赏,顺便抢几个河中女子带回河西陇右去伺候他们,去给他们生儿育女。”

 陈旭见莫子布没有发火,立刻也轻松下来了,笑着附和道:

 “是啊,种着二三百亩地,立功受赏了买两头耕牛,再抢两三个河中女子回去大被同眠,真是神仙一般的日子,谁会愿意真的到河中,天天去跟天方教门徒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呢。”

 说到这,莫子布就叹息了一声,如今打河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打下来了之后,谁为帝国守住这片区域。

 西域或许还可以用朝廷官员治理,但河中肯定不行。

 狠狠杀人的活计,交给现在大虞的官员,一定会干砸,人家是流官,三五年就轮换了,他吃撑了吃力不讨好的镇压当地门徒啊!

 莫子布敢肯定,流官去了那边,只要当地人不闹事,他们就绝不会搞同化。

 甚至当地人闹事了,他们还会帮着遮掩,以求在自己任期不出事。

 想到这些,莫子布大头连甩直甩的,肯定不能用流官去河中,那会让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打水漂的。

 真要用,也得汉唐文武没分家之前的那些人还差不多,要是有个班超、傅介子,那就太好了。

 只可惜,莫子布手里没有。

 “这毛祥新的书读的也不怎么样啊,就不说回部历来是国家之地,这搞两个中心,还跨越天山山脉。

 这一来一去一年时间都没了,拿什么压服当地,经常往喀什跑,还有时间出苦盏去打击河中三汗国么?”

 莫子布看到毛祥新的策略,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家伙可能是怕李献文不答应,于是搞了个怪模怪样的双头鹰藩国出来,用意在于让李献文觉得还是身在国家之内,没有完全被撵出国门。

 “陈旭,你去给洪武太学的山长交代一下,选几个能吃苦,会骑马打枪,还会说话的送到西域去游学几年。

 让他们给那些毛祥新这种人和回良人中的骨干开个补习班,别让他们一天天尽自己瞎琢磨,搞些四不像出来。”

 挥挥手让自己手下的特务头子离开,莫子布又让内侍把刘墉和纪昀给召到了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