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烈烈起南洋人到中年纸老虎

第692章 泥潭中互殴的巨人(第3页)

 这可能是贵州老表们在历史上的最强形态,历史上乾隆末期,贵州全省都处于生存环境快速恶化的时代。

 因为在这一时期,改土归流的大潮,席卷了整个贵州。

 在这股浪潮下,贵州的苗、土家、布依等族遭受了前所未有,来自满清官府的迫害,很多人一夜之间就倾家荡产。

 因为改土归流,就是要破除原本的制度,用暴力来推动变革。

 这种事情,是会引起剧烈动荡的,而最底层百姓,就是这剧烈动荡的最大受害者,因为穷苦让他们没有任何应对风险的能力。

 另一个原因则是当年反抗满清的大西军、大顺军余部以及秦良玉石柱、酉阳土司兵长期在这里活动,给贵州各族人带去了大量的先进作战方法,遗留了不少武器。

 所以在历史上,马上就要发生石柳邓领导的贵北苗族大起义,四年后又发生黔南布依族王囊仙大起义了。

 但在这个时空,问题完全不存在,因为从贵州这种穷苦地方改土归流所获得的好处,赶不上过番下南洋一根手指。

 所以在大虞,完全就没有什么改土归流,反而是大量的各族土司被动员出来,让他们移民去了南洋。

 比如莫子布就大量把贵州和云南的苗族头人安插在中南半岛上,让他们统治中南半岛的苗、傣等族。

 所起到的效果,跟改土归流一样,因为这些土司要保住朝廷给的好处,就只能拼命向朝廷和汉族靠拢。

 于是,历史上发动大起义的各族彪悍勇士,基本都被征召了出来,加上原本大量参与清缅战争的贵州汉族绿营兵将,组成了战斗力挺不错的扬武军贵州团。

 此时朱射斗的身边,就站着石柳邓、桑鸿升、韦朝元、吴八月等历史上有名的起义军领袖。

 呃,苗人和布依人竟然是皇汉,这听起来好像很难让人理解,但其实一点也不难理解,因为现在的大虞皇汉思想对他们有好处。

 他们至少可以当兵吃粮,跟在汉人后面到处打天下,然后从穷苦的苗民变成域外的贵人老爷,不用成为改土归流动荡下被历史遗忘的小蚂蚁了。

 “多的我不说,咱们贵州人吃屎还是吃肉,就看这一回了。

 功劳大的以后就是人上人,没功劳的,回家吃野菜稀饭去吧。”

 “那就让我们苗人打头阵,我们猎兵多,先去解决浮桥的罗刹兵,人去少一点,还能避炮。”石柳邓听完,立刻站起来说道。

 对于他们来说,朱射斗的话很有道理,要想升官发财,他们这种什么背景都没有的,就是要拿命去搏。

 随着轻巧的鼓声,石柳邓率领两百扬武军的苗人士兵,带上线膛枪和米涅弹,主动发起了进攻。

 山包上,古多维奇伯爵松了口气,这至少证明契丹人的粮食也不多,他最害怕的情形没有出现。

 “这个小小的浮桥,将会决定这场战斗的走向。

 注意炮火支援,让猎兵出动,与契丹人进行缠斗,不要让他们去射击浮桥的守军,告诉哥萨克们,听我号令随时准备出击!”

 古多维奇伯爵大声命令道,同时他心里也清楚,对面没有直接决战,也证明了契丹人也是清醒的,他们也不想在这冰天雪地损耗太多。

 不过,让这位久经沙场的伯爵非常惊讶的是,这些契丹士兵也很狡猾。

 他们看到自己从山包上派出了猎兵,竟然冒险分出一大部分靠拢过来,来了场猎兵之间的互相猎杀。

 石柳邓下的苗兵,都是从大山里面苗人老猎手中选出来的,枪法自不必说,武器也胜过了罗斯猎兵用的奥地利产线膛枪。

 更要命的是,由于米涅弹制作工艺和成本,罗斯人并没有为军队广泛配发米涅弹,他们还是在用鹿皮裹着铅弹来使用。

 因此一接战,罗斯猎兵就吃了大亏,他们的射速只有大虞猎兵的三分之一,精准度也差了不少。

 因此两百五十人打一百五十人,竟然被打出了至少一比四的交换比,很快便打不下去开始撤退。

 古多维奇伯爵大惊,只能继续添兵,并让哥萨克骑兵做好准备,必要时触动几百人驱赶一下。

 而这时候,韦朝元的仲人(布依族)士兵也进入了战场,他们一百人,也是猎兵。

 看到韦朝元过来,石柳邓则果断舍弃增兵的罗刹猎兵,开始往前执行夺取浮桥的任务。

 韦朝元的人数少了一半,打起来就要吃力一些,罗斯军有二百余人,也算是稳住了阵脚。

 双方猎兵越打越远,因为靠得近的都被迅速打死了,惨叫声一声接着一声。

 石柳邓那边,战斗一上来就开始异常激烈,守浮桥的罗刹人以一间简陋的石楼为掩护,拼死抵抗。

 石柳邓则让士兵架起戚爷爷臼炮,这是一种最小型的,由虎蹲炮改进而来,对着石楼就是一顿狂轰,一时间看起来摇摇欲坠。

 古多维奇伯爵见状,只能命令哥萨克驱逐。

 只不过哥萨克一动,就被陈光耀发现了他们藏身之处,漠南骑兵立刻出动,围着沙包后一片山麓灌木林不断试图发起进攻。

 正面上,朱射斗接应还是很快速的,并没有让步兵被哥萨克冲一波,从而导致大量伤亡。

 于是很快,刚刚还战斗激烈的战场上,瞬间又开始安静了起来。

 双方各交了几张牌,大致弄清了对方的套路。

 随后,朱射斗亲自领兵,开始了第二次进攻,这一次,一千五百贵州兵一起出动,光戚爷爷臼炮就扛了三门。

 古多维奇伯爵低估了大虞军队的战斗力,又不敢让大军离开山包大规模支援,那样比他多出了三千人的大虞军队主力就要进攻了,

 因此他只能继续放出哥萨克来驱赶,并让山包上的火炮倾斜炮口,开始轰击贵州兵。

 这家伙一言成谶,第一道浮桥的得失,成了战争的关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