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烈烈起南洋人到中年纸老虎

第720章 谁说八旗制度老了,这制度也太棒了

第720章 谁说八旗制度老了,这制度也太棒了

 

苍凉的牛号角声,在这个叫做山北的小镇吹响。

 

几个穿着红色泡钉甲,头戴红色铁胄的夏藩士兵,推开了位于镇子中心,属于王府镇守使的官衙大门。

 

而随着厚重的大门敞开,卫兵们排成整齐两列欢迎,早就等候多时的堡主们,互相打着招呼,鱼贯而入。

 

而镇守使衙门的小吏,就在身边扯着嗓子唱名:

 

“长顺堡堡主冷天禄公到!”

 

“长德堡堡主平武公到!”

 

“长信堡堡主森长赞公到!”

 

“武德堡堡主叶明东公到!”

 

“泰兴堡堡主,陆军上校,敕封大兴君男,国姓保泰,保大人到!”

 

听到这个唱名,桀骜如冷天禄这样的,也都是停止往里面走,转头拱手开始见礼了起来。

 

因为这位可不简单,他是旗人出身,光中元年以前,也就是莫皇帝打回来之前就在西域任职,就任叶尔羌办事大臣麾下十二卡伦侍卫之一,也就是十二边防军官之一。

 

当年浩罕人来攻,回部沦陷,他死战不退,受创二十余处昏厥后被救出,二百多人就活了他们十几个。

 

大虞开始进军西域之后,他被夏藩二王子李兴泰看中招揽到身边,参加了库尔勒突袭战,六千大破浩罕军五万。

 

最后又参加了翻越天山突袭浩罕的雪山突袭战,擒杀浩罕军大头目十三人,杀敌无算,说是从尸山血海中滚出来,绝不是夸张。

 

因此,保泰虽然是旗人,但还是得到了大家伙的尊重,也拥有了真正可以被称为亲藩的男爵爵位,同时皇帝听说他的事迹后,特意为他赐姓。

 

只不过嘛,莫氏皇朝的赐姓有两种,等级最高的是要直接姓莫,入宗人府玉牒,正式成为皇族一员的。

 

而保泰这种则要低一个档次,有赐名的荣誉,但你该姓啥还姓啥,只有在正式场合,比如现在这种唱名的时候称国姓。

 

以及死后可以修建皇族最低规制的陵墓,神位上能以国姓开头,称国姓xxx。

 

所以大家过去拱手见礼的时候,并没有称保泰为国姓爷,而还是称他为保爷或者保爵爷。

 

保泰也热情的和周围的堡主们一一打招呼,这种感觉让他心情非常舒畅,比在满清时期还要舒畅。

 

因为在满清时期,朝廷虽然是他们旗人的朝廷,皇帝看起来也很照顾旗人,但实际上是要旗人用命去换的。

 

且用命换的东西,跟大虞完全没法比。

 

比如保泰,他在西域战功再多,还是会被召回去,运气好能在其他地方混个副将、参将什么的,老了靠着存下来的银子养老。

 

但是在大虞,莫皇帝给了他完全不一样的选择,那就是五万亩地,两千多治下百姓,不会被皇帝一声令下就会剥夺的爵位。

 

他保泰想把女儿嫁给汉人,就嫁给汉人,他儿子想娶汉女,就娶汉女,再也没有人为制造的隔阂。

 

再也不会嫁娶要查祖上五代,因为圈子太小,不注意就会娶了自己远房姑姑或者嫁给了自己叔叔。

 

而这些,都是在当旗人的时候,无法获得的,旗人的皇帝最怕旗人独立自主了,绝不会放松对他们的控制。

 

山北镇的镇守使是一个体态偏胖的中年人,三十七八岁,是宁夏郡王府里面的家生子,圆头圆脑十分讨喜,但看着不像是军人,更像是个商人。

 

或者说,这家伙确实就是商人出身,他原本是替李献文管理煤炭产业的。

 

也别看镇守使听起来好像很威风,夏藩的镇守使跟南洋的镇守使,完全不是一回事,甚至都没有多少行政权力。

 

比如山北镇的镇守使,命令出了山北镇这个镇子,那就不好使了,因为四野八乡都是堡主们的封地。

 

山北镇唯一的作用,就是这里是商贸的集中区,堡主们以及堡主们治下的百姓可以来这里贸易,互通有无。

 

且由于堡主们都住在乡下自己的砦堡中,遇上了大事需要商议而县城又远的时候,就需要这么一个地方可以临时商议下事情。

 

而李献文这个大王,需要向免王府的权力被掌握着县令之位的大封臣给架空。

 

说白了,这些镇守使所在的镇,就是李献文控制各地的触手,

 

夏王府通过镇子将各地的贡赋、人力等汇集到王府,又可以通过镇子在商贸上控制各地堡主,再赚一些贸易上的钱和向过往客商收税。

 

这不,看到堡主们都到了,李镇守使立刻就吩咐书吏过来,将每个堡主要提供的武士、民夫、粮草等等记录下来,随后便吩咐后厨开席,算是出征前的犒劳。

 

镇守使衙门里面在开席,外面也在开席,只不过等级和规模非常严格。

 

堡主们的汉家武士是在衙门外的书院中摆着宴席的,虽然称不上山珍海味,但烤全羊,炖猪肉和自酿的米酒、葡萄酒、蒸馏白酒,管够。

 

除了他们以外,回部武士也有席可以吃,烤全羊没有,但是羊肉、猪肉、家鸭肉和白面馕饼还是管够的。

 

什么你说他们应该不吃大耳朵羊和短鼻子象,是有不吃的,现在坟头草都一丈高了。

 

而最在门外一群一群的蹲着,十几个人围着两个大桶,一桶杂粮饼子,一桶乱七八糟肉和野菜加了一点粉条子等等的大锅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