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 唐中第一谋士(第3页)
作为名门之后的李泌自然不缺家国情怀,眼见中原大地皇帝出逃,他心中悲愤难平。纵使他已然归隐山林,但这并非他的人生志向。
正如他在第一次出山前写下的诗句:“请君看取百年事,犹有扁舟范蠡心。”他所追求的是像范蠡、张良那样的功成身退。
李泌回到灵武后,唐肃宗亲自降阶出迎,给了他足够的面子。原本在李泌进谏之前,唐肃宗因急于平叛而损失惨重,心情低落。
自此之后,大臣们发现皇帝身边多了一位习惯穿白衣的智囊,皇帝的精气神也焕然一新。
两人见面后,李泌系统地为唐肃宗分析了天下局势和大唐复兴的关键,制定了让安史叛军死无葬身之地的策略。
他提出:“夫王者之师,当务万全,图九安石无后患,不出两年无寇矣。”李泌指出叛军喜欢劫掠并无大志,没有持续作战的动力。
他认为平定叛乱需要两年左右时间,而关键在于不能着急。战术上,李泌制定了“三地近四强之策”,即以范阳、长安、长山三地锁死叛军的四名悍将。
他的谋略在于用时间换空间,逐步压缩叛军的势力范围,让叛军在范阳到长安的漫长战线上疲于奔命。
正所谓“挫其锐,解其纷”,唐军依靠这一策略很快占了上风,这也让唐肃宗生出尽快收复两京的心思。
然而,李泌认为唐军如果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收复两京上,那么留守河北的叛军就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休养生息,即使疲惫的唐军也难以应付。
可惜唐肃宗急功近利,没有听从李泌的建议,导致河北未能彻底肃清,为唐朝后来的藩镇之祸埋下了伏笔。后世每每看到此处,都不禁唏嘘不已。
在两京收复之后,眼见平叛大局已定,李泌便主动归隐山林。佛家讲执着如渊,一旦沾上功名利禄,又有多少人能淡然处之?李泌像汉朝的张良一样急流勇退,深藏功与名。
随着唐玄宗和唐肃宗先后去世,即位的唐代宗李豫与李泌情谊深厚,加上国家正值多事之秋,便诏他入朝。
曾经在平定安史之乱时,二人关系不错,唐代宗对李泌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辅佐自己中兴大唐。
然而,当时的朝廷朋党林立,朝中重臣多是贪污腐败之人,以宰相元载为代表的大臣多次排挤李泌。
唐代宗一朝,李泌两次被排挤出京,在朝中根本无法施展。对此,唐代宗并非不清楚,但他对朋党也无可奈何,只好让李泌暂时离开中央。这一走便是整个唐代宗朝的17年。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代宗驾崩,太子李适即位,是为唐德宗。唐德宗是个想有一番作为的皇帝,执政初期他克己奉公,任用贤能,一度出现了中兴的迹象。
然而他刚愎自用又太过急躁,导致泾原兵变。唐德宗仓皇出逃,形势危急之下,他想起了曾经帮助自己祖父匡扶社稷的李泌,便赶紧派人召他觐见。
此时的李泌虽然已经年逾花甲,但胸中韬略丝毫不减当年。
李泌在德宗朝执掌朝政的时间只有短短一年半,但他做了许多意义重大的事情。他对外抵御强藩,对内勤修军政。
他单人独骑,不费一兵一卒,解决了陕州叛乱,保全了功臣名将李晟、马燧,稳定了人心。他还制定了联合回纥、云南、大食、天竺的北首南宫战略。
常言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正是李泌的深谋远虑,使得多年之后,唐朝的心腹大患吐蕃在河北越发势弱。
大唐在外部压力减轻的情况下,快马加鞭走上了中兴之路。只是在那时候,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切都源于曾经有一个奇人提前布下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