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安刘者,必勃也(第2页)

 

而在他 70大寿时,他这样评价自己的一生:“我于明亡之时,该死不死,降清之后,却偷生得生,是一个被历史遗弃的不祥之人,只能与禽兽为伍。”

 

因此,个人觉得称其为“贪生怕死的爱国者”再贴切不过,只不过“爱国者”要加上引号。

 

纵观钱谦益这个人,历来都有很大的争议。他如同金庸笔下的岳不群一样,号称“君子剑”,却做着无耻的勾当。

 

他既不能像黄宗羲一样释然归隐,也不能像吕留良一般坚持反清,他代表的是在时代浪潮下标榜忠义却虚伪至极的伪君子。这类人最可悲也最可恨。

 

明史大师吴晗也评价钱谦益:“人品实在差得很,年轻时是个浪子,中年是个热衷的政客,晚年是个投降的汉奸,是个土豪劣绅。在朝时,是个贪官污吏。

 

一生反反复复,没有立场,没有民族气节,除了想做官以外,从没想过别的。”而在钱谦益死后 100多年后,满清皇帝乾隆特意将钱谦益列入《贰臣传》,以此表达对钱谦益首鼠两端的厌恶。

 

其实,以他当时的地位和才学,足以名留青史,那些道德上的小毛病不会对他造成什么太大的负面影响。

 

可惜的是,他备受恩宠,身为天下文人领袖,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却最终选择了投降。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能够在磨难中不断前进,靠的则是如于谦、文天祥般的英雄挺身而出,撑起了民族的脊梁。

 

【一口气看完安刘氏天下的布衣将相周勃#历史#小知识#汉朝】

刘邦曾说:“安刘者,必勃也。”周勃作为汉初风云中的第一柱石、名臣,他的前半生横扫天下,以一介布衣建功立业,成为大汉功勋。

 

然而,他的后半生却因吕后专权而陷入困境,尽管他并非功勋最高的将领,却依然难逃兔死狗烹的魔咒。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布衣将相周勃。

 

根据史书记载,在最早跟随刘邦起事的丰沛老兄弟中,周勃的出身算是比较悲惨的。

 

萧何、曹参是有头有脸的豪吏,樊哙是事业有成的个体屠宰户,而鲁皖作为刘邦的发小,虽然其职业不详,但至少也是个有房有地的小康家庭。

 

但周勃就不一样了。种种迹象表明,他是一位真真切切的无产阶级。《史记》记载,周勃以编织薄须为生,常为人吹箫办丧事。

 

所谓的“薄须”是一种专门用于养蚕的类似于簸箕的东西。周勃的主要工作就是编织薄须以博取生计,这六个字更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周勃家里似乎连最基本的土地都没有。

 

为了维持生计,他被迫学会了吹箫技能,兼职干些杂活,混口饭吃。由此可见,作为民间艺术家的周勃,面对生活也压力山大。

 

太史公司马迁对周勃的早年经历也做了评价,说周勃还是老百姓的时候是个粗鄙不堪、才能平庸的大老粗。原本按照正常剧本,周勃估计也就像普通人一样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

 

直到他遇到了刘邦,就这样一个乡巴佬跟着一个流氓开启了出疆入乡的传奇人生,日后更是成为太史公笔下比肩姜太公的千古名臣。

 

所以能力和机会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同等重要。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或许屏幕前的各位也都只是差一个机会。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打响了反对暴秦的第一枪。因为触犯秦法,在芒砀山中“吃土”许久的龙之子刘邦终于等到了时来运转的机遇。

 

在萧何、曹参等人的帮助下,他拿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沛县,并被推举为沛公。而周勃也是在这一时期加入到刘邦的起义队伍的。

 

《史记》记载:“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周勃以中涓从。”“中涓”的字面意思是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引申为近侍。

 

从这个任职也能看出,刘邦与周勃二人关系匪浅,否则刘老大不会无缘无故地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一个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