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诗人那些事(第2页)

 

还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短短十个字就勾勒出塞外大漠的雄浑景象,煞白如霜,弯月似钩,简洁而有力地描绘出边疆的独特风光。

那句“鬼灯如漆点松花”,一下子就营造出阴森恐怖的感觉,不愧是“诗鬼”。

他的诗在当时就很受欢迎,可因为风格太独特,后世虽有许多人尝试模仿,却始终难以企及。

在奉礼郎的岗位上煎熬了三年后,李贺终于不堪忍受,选择了辞官。此后他的生活愈发艰难,身体也越来越差。但即便身处困境,李贺心中的报国之志从未熄灭。

公元815年,淮西叛乱,唐宪宗下令讨伐叛军。重病中的李贺听闻这个消息,强撑着写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的豪迈诗句,渴望能奔赴战场,为国立功。只可惜他的身体已无法支撑他实现这个愿望。

公元816年,李贺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年仅27岁的他在贫病交加中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纵观李贺的一生,虽充满坎坷与磨难,但他的才华与光芒却无法被掩盖。他用一首首奇瑰的诗歌展现了自己对世界独特的认知,虽命运多舛却笔耕不辍。

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深刻印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永恒闪耀的星辰。

【史上最风流的词人,一辈子有一半的时间是在青楼#历史#小知识#北宋#柳永】

他是北宋最风流的文人,一生干得最多的事就是逛青楼。他原本是天纵之才,却四次科举不中。因为一首词,他成了北宋灭亡的幕后推手之一。他一生沦落,去世时一贫如洗,靠众人合资才得以安葬。他就是大宋第一词人、白衣卿相柳永。

说到柳永,就不得不提起苏轼。苏轼是中国最有名的文人之一,人人都仰慕他。但你肯定不知道,大名鼎鼎的苏轼也曾仰慕柳永。不过,有人喜欢他,就会有人讨厌他。李清照就曾批评柳永的词庸俗不堪,格调低下。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阴历亲人悲,不做柳永传”。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家族乃是河东柳氏望族,与柳宗元同宗同源。他的父亲柳宜曾经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宠臣,母亲刘氏生于书香世家,擅长诗词歌赋。这样的家庭背景,让柳永自幼便立下读书入仕的志向。他原名柳三变,此名取自《论语》“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饱含着家人对他的期望。

少年柳永才华横溢,聪明好学,堪称别人家的孩子。10岁便能写出精妙的劝学篇章。18岁就通过乡试,准备进京赶考。不过,途经苏杭时,他被苏杭的纸醉金迷和歌舞升平吸引,把科考知识抛诸脑后。柳永这一留便是六年。在此期间,他写下了《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首词生动描绘了杭州的富庶与秀丽,不仅让他声名大噪,还留下了此词引发金国完颜亮南侵的传说。

公元1008年,柳永终于抵达京师汴京。当时的汴京经济繁荣,柳永又一头扎进了这纸醉金迷的生活,成为当时各大青楼的超级vip。别人为了备考都在挑灯夜读,他却躺在歌女怀里,好不快哉。1009年春,科举成绩公布,柳永名落孙山。心高气傲的他不但没有反思自身,反而写下《鹤冲天》发牢骚:“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此词虽尽显洒脱,却也因此触怒宋仁宗,为他的仕途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