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八章 意见和改进(第3页)
大家纷纷对这些提议表示赞同,并迅速投入到新一轮的改进工作中。
为了优化热风循环路径,周益民带领团队开启了一场艰苦的探索之旅。
他们先是在科研室的白板上,用各种颜色的记号笔画满了空气炸锅内部结构的示意图,从发热管的位置,到风扇的朝向,再到风道的走向,每一个细节都被反复讨论。
周益民指着风道的线条说:“目前的风道设计,使得热风在炸锅内的流动不够均匀,尤其是在食物较厚的部位,热量难以深入。我们得想办法让热风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包裹食物。”
团队成员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负责流体力学研究的小孙说:“我们可以尝试改变风道的形状,从直线型改为螺旋型,这样或许能让热风在炸锅内形成更复杂、更均匀的气流。”
周益民听后,眼睛一亮,他立刻拿起笔在图纸上画出螺旋风道的草图,一边画一边分析:“这个想法不错,螺旋风道能延长热风在炸锅内的路径,增加与食物的接触时间。
但我们还得考虑如何确保热风的流速和压力在合适的范围内,否则可能会影响加热效率。”
接下来的几天,团队成员们一头扎进了实验室。
他们制作了多个不同形状风道的空气炸锅模型,利用专业的风洞测试设备,模拟炸锅内的热风流动情况。
每次测试,大家都紧紧盯着仪器上的数据,仔细观察风道内烟雾的流动轨迹,以此来判断热风的循环效果。
在一次测试中,采用螺旋风道的模型虽然让热风在炸锅内的分布有所改善,但在食物的边缘部分,仍然出现了过热的现象。
负责数据分析的小刘皱着眉头说:“看来单纯改变风道形状还不够,我们还得调整风扇的转速和角度,让热风的流速和方向能更好地匹配食物的加热需求。”
于是,团队又开始对风扇进行优化。
他们制作了可调节转速和角度的风扇装置,安装在空气炸锅模型上,再次进行测试。
周益民亲自操作设备,不断调整风扇的参数,同时观察食物的加热情况。
经过数十次的尝试,终于找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风扇设置,风扇以特定的转速运转,角度微微向上倾斜,这样吹出的热风能够均匀地覆盖食物,并且在食物较厚的部位也能有效地穿透。
然而,这还不够。
周益民想到,在炸制不同种类的食物时,对热风的需求也不同。
为了实现更精准的加热控制,他们决定在空气炸锅内安装多个温度传感器。
实时监测食物不同部位的温度,并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自动调节风扇转速和风道内的阀门,以改变热风的流量和流向。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新的热风循环系统终于成型。
当他们将一块厚厚的牛排放入改进后的空气炸锅中进行测试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随着机器的运转,热风在炸锅内按照设计好的路径循环流动。
一段时间后,周益民打开炸锅,取出牛排
。用刀具切开牛排,只见牛排内部呈现出均匀的粉红色,肉质鲜嫩多汁,完全熟透。
团队成员们激动地欢呼起来,他们知道,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功解决了肉类内部不易熟透的问题。
在解决了热风循环路径的问题后,负责机械设计的小钱和他的团队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不同容量空气炸锅的设计工作。
他们根据家庭和商用的不同需求,重新设计了空气炸锅的内部结构和外观尺寸。
家庭版的空气炸锅在保持小巧便捷的同时,增加了一些人性化的设计,比如可折叠的把手,方便收纳。
商用版的空气炸锅则加大了容量,采用了更坚固耐用的材料,内部结构也进行了强化,以适应高强度、长时间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