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行藏与智勇:夫子的权衡(第2页)


 四、子路之问:勇与谋的辩证


 子路问 “子行三军,则谁与”,源于其 “好勇” 的特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这种勇武使他在战场上无畏,却也让他对 “行藏” 中的 “藏” 缺乏理解。他关注的是 “行三军” 的伙伴,隐含对自身勇武的自信,却未深思 “勇” 的边界,这种提问恰好为孔子阐述 “智勇相济” 提供了契机。


 “暴虎冯河” 的批判,指向 “勇而无谋” 的危险。“暴虎” 是徒手搏虎,“冯河” 是徒步过河(《尔雅?释训》“冯河,徒涉也”),都是鲁莽之举。孔子批评这种 “死而无悔” 不是真正的勇,而是 “匹夫之勇”(《孟子?梁惠王下》)。《论语?阳货》记载孔子告诫子路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强调勇需以义为准则,否则会酿成祸乱。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的提出,确立 “智勇相济” 的标准。“临事而惧” 不是恐惧,而是 “戒慎恐惧”(《礼记?中庸》)的审慎,如《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的战前评估;“好谋而成” 是重视谋划以达成目标,如《论语?述而》“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谋是勇的导航。这种 “惧” 与 “谋” 的结合,使勇从盲目变为理性,如《周易?师卦》“师出以律,否臧凶”,军事行动需纪律与谋划,否则凶险。


 子路后来的成长,体现对 “好谋” 的践行。《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子路在卫国政变中,面对蒯聩的叛乱,不是贸然冲锋,而是 “结缨而死”—— 系好帽缨再战斗,既保持了君子尊严(勇),也体现了临事的从容(谋)。孔子听闻后 “哭之恸”,或许正是看到子路在勇中融入了审慎,实现了 “好谋而成” 的精神成长。


 五、行藏之道的历史实践:从孔门到后世


 孟子对 “行藏” 的发展,提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达则兼济” 是 “用之则行” 的扩展,不仅个人施展抱负,更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穷则独善” 是 “舍之则藏” 的深化,在不被用时仍 “修身见于世”。孟子见梁惠王、齐宣王时 “说之以仁政”,是 “行”;被拒后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是 “藏”,这种实践与孔子一脉相承。


 汉代的张良,堪称 “行藏” 的典范。辅佐刘邦时 “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是 “用之则行”;汉朝建立后 “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史记?留侯世家》),是 “舍之则藏”。他的 “行” 有谋,“藏” 有度,既避免了韩信 “兔死狗烹” 的结局,又保全了功名,正如《史记?留侯世家》“子房之术,可谓审矣”,审时度势的智慧使其行藏自如。


 唐代的魏征,以 “行” 为主,却不失 “藏” 的智慧。辅佐唐太宗时,“犯颜直谏” 二百余事,推动 “贞观之治”,是 “用之则行”;他深知 “伴君如伴虎”,晚年 “自录前后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旧唐书?魏征传》),既保留直谏记录(行),又避免过度张扬(藏)。这种 “行而有节” 的智慧,使他成为 “一代名相”,善始善终。


 宋代的范仲淹,将 “行藏” 升华为 “忧乐” 情怀。“庆历新政” 时推行改革,“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是 “用之则行”;改革失败后被贬邓州,写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是 “舍之则藏” 中的胸怀。他的 “行” 不是为个人功名,“藏” 不是消极避世,而是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的担当,拓展了 “行藏” 的境界。


 明代的王阳明,以 “心学” 实践 “行藏”。任南赣巡抚时,平定宁王之乱、治理地方,是 “用之则行”,提出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将 “行” 与 “心” 结合;被贬龙场驿时,“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悟 “格物致知” 之旨,是 “舍之则藏” 中的悟道。他的 “行藏” 以 “致良知” 为核心 —— 被用时 “知行合一”,不被用时 “静处体悟”,实现了内外的统一。


 六、智勇相济的历史例证:从战场到朝堂


 韩信的 “背水一战”,体现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战前他 “先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史记?淮阴侯列传》),看似冒险,实则 “知赵将不用广武君策”,先谋后勇;战中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以谋取胜。这种 “勇” 是建立在 “知彼知己” 之上的,与 “暴虎冯河” 的鲁莽截然不同。


 诸葛亮的 “空城计”,是 “好谋而成” 的经典。面对司马懿大军,他 “焚香操琴”(《三国演义》),看似冒险,实则深知司马懿 “多疑”,先谋算对方心理,再以 “勇” 设局。这种 “勇” 是 “谋” 的外在表现,正如《三国志?诸葛亮传》“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但关键时刻的谋断仍显智勇相济。


 郭子仪的 “单骑退回纥”,展现 “临事而惧” 后的大勇。唐代宗时,回纥与吐蕃联兵入侵,郭子仪 “免胄释甲投枪而进”(《旧唐书?郭子仪传》),单骑见回纥可汗,先以 “昔与公等周旋,何日忘之?今故来相叙,何忽至于此?” 动之以情,再以 “吐蕃无道,乘我国有乱,不顾舅甥之亲,吞噬我边鄙,焚荡我畿甸” 晓之以理,最终说服回纥反戈。这种 “勇” 源于对局势的判断(谋)和对自身威望的自信,是 “好谋而成” 的体现。


 曾国藩的 “结硬寨,打呆仗”,是 “临事而惧” 的实践。与太平天国作战时,他不贪奇谋,而是 “筑垒如城,掘壕如川”(《曾文正公全集》),先确保自身稳固,再逐步推进。这种 “惧” 不是胆怯,而是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子兵法》)的审慎,最终以 “谋” 胜 “勇”,体现了儒家 “中庸” 在军事中的应用。


 七、行藏之道的当代诠释:从职场到人生


 职场中的 “行藏” 智慧,表现为 “被任用则全力以赴,不被信任则沉淀提升”。如华为的 “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被委以重任时 “行”—— 冲锋在前;轮岗或待命时 “藏”—— 学习充电,这种 “行藏” 不是消极等待,而是 “厚积薄发” 的准备,与孔子 “藏” 的蓄能一致。


 创业中的 “智勇相济”,体现为 “大胆尝试前的充分调研,果断决策后的细致执行”。马云创立阿里巴巴前,“先做市场调研,走访欧美”,是 “好谋”;创立后 “十八罗汉” 坚持创业,是 “勇”;面对互联网泡沫破裂,“收缩战线,聚焦核心业务”,是 “临事而惧” 后的调整。这种 “勇” 与 “谋” 的结合,使创业从冒险变为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