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论孔子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的智慧(第2页)
到了宋代,儒家学者对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的思想进行了更深入的哲学阐释。程颢、程颐提出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二程遗书》)的观点,将 “仁爱” 思想与 “天人合一” 思想进一步融合,认为 “仁” 的本质是将天地万物视为与自己一体的存在,因此必须关爱自然万物。朱熹则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进行注解,指出孔子 “不纲”“不射宿” 的行为,是 “圣人之仁,及于物也”,强调这是孔子 “仁爱” 思想在自然万物上的体现。宋代儒家学者的这些阐释,使孔子的生态思想更加系统化、哲学化,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二)对古代生态政策与制度的影响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所蕴含的生态思想,不仅影响了后世的思想文化,还对古代的生态政策与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统治者基于儒家的生态伦理,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自然资源、规范人类行为的政策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古代的生态环境。
早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中就包含了生态保护的内容。《商君书?垦令》中规定 “一山泽”,即由国家统一管理山林川泽,禁止私人随意开发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此外,秦国还规定“春不得伐木,夏不得捕鱼”,明确禁止在动植物生长繁衍的关键季节进行开发活动,这与孔子 “弋不射宿” 保护鸟类繁衍的理念高度契合。这些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的行为,为秦国的农业生产与生态平衡提供了保障。
到了汉代,统治者进一步将儒家生态思想融入国家制度。汉武帝时期,颁布了 “四时之禁”,规定 “春禁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汉书?宣帝纪》),明确禁止在春季砍伐树木、破坏鸟巢、伤害幼鸟与幼虫。这一规定不仅涵盖了孔子 “弋不射宿” 对鸟类的保护,还将保护范围扩展到了树木、幼虫等更多生物,体现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意识。此外,汉代还设立了 “虞官” 这一专门负责管理山林川泽、保护自然资源的官职,将生态保护纳入国家行政体系,使儒家生态思想的实践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唐代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在生态保护政策方面也取得了显着成就。唐太宗李世民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主张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多次下令禁止过度捕捞与砍伐。据《唐会要》记载,唐太宗曾下令 “禁岭南诸州采珠”,因为当时岭南地区为了获取珍珠,大量渔民采用破坏性的方式捕捞,导致海洋生态遭到破坏,渔民也因过度捕捞而生活困苦。这一禁令的颁布,不仅保护了海洋生态,也保障了渔民的长远利益,是孔子 “钓而不纲” 可持续利用资源思想的具体实践。此外,唐代还在《唐律疏议》中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例如 “诸盗园陵草木者,徒二年;若盗他人墓茔草木者,杖一百”,通过法律手段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进一步强化了生态保护的力度。
宋代在生态保护方面延续了唐代的制度,并进一步创新。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立即颁布诏令 “禁民伐桑枣为薪”(《宋史?太祖纪》),因为桑枣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度砍伐会导致农业生产受损与生态失衡。此外,宋代还推行了 “方田均税法”,其中规定对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进行登记管理,合理规划开发范围,避免过度开发。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宋代的生态环境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了相对稳定,也为宋代的经济繁荣与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明清时期,虽然随着人口增长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生态压力日益加大,但统治者依然重视生态保护,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生态思想与政策。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下令 “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明史?食货志》),通过鼓励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这一政策不仅体现了对树木资源的保护,也促进了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清代则在《大清律例》中进一步完善了生态保护的法律条文,例如 “凡盗伐他人树木者,照盗赃论罪”,对盗伐树木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同时,清代还多次下令禁止在黄河、长江等流域过度捕捞,保护水域生态,防止水土流失与洪涝灾害。这些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态压力,为明清时期的社会稳定与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对文人学者与民间行为的影响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所蕴含的生态思想,不仅影响了统治者的政策制定,还深入到了文人学者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
许多文人学者将孔子的生态思想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与生活实践中,通过诗词、散文等形式传播生态理念,影响更多的人。唐代诗人王维是着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深受儒家 “天人合一” 思想影响,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他的诗作中,经常描绘自然万物的生机与美好,例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尊重。王维不仅在诗中表达生态理念,还在生活中践行 —— 他在辋川别业隐居时,亲自参与农业劳动,种植树木、养殖鱼类,始终坚持 “取之有度” 的原则,不破坏自然生态,成为文人学者践行儒家生态思想的典范。
宋代文学家苏轼同样深受孔子生态思想影响,他在被贬谪期间,始终关注民生与生态问题。在担任杭州知州时,苏轼发现西湖因长期淤积与过度开发,湖面缩小,生态遭到破坏,不仅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还导致洪涝灾害频发。于是,他组织民众疏浚西湖,清理淤泥,并在西湖中种植荷花、菱角等水生植物,既改善了西湖的生态环境,又为当地民众增加了收入。此外,苏轼还在诗文中多次强调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例如 “君看岸边苍石上,石来篙眼如蜂窠。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对过度开发的担忧,进一步传播了儒家的生态思想。
除了文人学者,普通民众也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将孔子的生态思想转化为民间习俗与行为规范。在中国许多农村地区,流传着 “春不伐木,夏不捕鱼,秋不猎兽,冬不毁巢” 的民间谚语,这与孔子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的思想一脉相承,是民众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生态智慧。例如,在江南水乡,渔民们在春季鱼类繁殖期间,会主动停止捕鱼,或使用网眼较大的渔网,避免捕获幼鱼;在山区,农民们会在冬季树木休眠时砍伐树木,避免在春季树木生长期间破坏植被。这些民间习俗虽然没有形成正式的制度,但却在潜移默化中保护了生态环境,体现了儒家生态思想在民间的深远影响。
五、古今实践对比:从传统智慧到现代生态保护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所蕴含的生态智慧,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农业社会,但在当今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将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生态保护实践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孔子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也能为解决现代生态问题找到新的思路与方法。
(一)传统渔猎与现代渔业的对比:从 “钓而不纲” 到可持续渔业
在传统农业社会,“钓而不纲” 是渔民们普遍遵循的渔猎准则,它强调适度捕捞、保护幼鱼,确保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在现代社会,随着渔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大规模机械化捕捞、拖网捕捞等方式的广泛应用,虽然极大地提高了渔获量,但也导致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 许多海域的鱼类资源因过度捕捞而枯竭,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甚至出现了 “无鱼可捕” 的困境。
例如,在 20 世纪中期,北大西洋的鳕鱼资源因过度捕捞而急剧减少,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鳕鱼种群数量下降了 90% 以上,加拿大政府不得不下令禁止鳕鱼捕捞,导致数万渔民失业,这是现代渔业过度开发资源的典型案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浙江省象山县的渔民,在长期的渔业生产中,继承了 “钓而不纲” 的传统智慧,自发组织实施 “伏季休渔” 制度 —— 在夏季鱼类繁殖期间停止捕鱼,让鱼类有足够的时间繁衍后代;同时,渔民们还使用网眼较大的渔网,避免捕获幼鱼。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使象山县的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渔民的收入也实现了稳步增长,成为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渔业结合的成功典范。
此外,现代可持续渔业的发展理念,如 “生态渔业”“负责任渔业” 等,其核心思想与孔子 “钓而不纲” 的理念高度一致。例如,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 “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强调在渔业生产中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与孔子 “钓而不纲” 所倡导的适度捕捞、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思想完全契合。这表明,传统生态智慧在现代渔业发展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为解决现代渔业面临的生态问题提供宝贵的借鉴。
(二)传统捕猎与现代野生动物保护的对比:从 “弋不射宿” 到野生动物保护体系
“弋不射宿” 体现了孔子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尤其是对处于脆弱状态的鸟类的保护。在传统社会,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野生动物保护制度,但 “弋不射宿” 的思想通过民间习俗与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野生动物。而在现代社会,随着人口增长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野生动物面临着栖息地破坏、非法捕猎等严重威胁,许多物种濒临灭绝,建立完善的野生动物保护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长期的过度捕猎与栖息地破坏,许多野生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例如,朱鹮曾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才在陕西省洋县发现了 7 只野生朱鹮。为了保护朱鹮,中国政府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非法捕猎、开展人工繁育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朱鹮的数量已经增加到了数千只,成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成功案例。这一案例虽然采用了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制度,但其中蕴含的 “保护脆弱生命、维护生态平衡” 的理念,与孔子 “弋不射宿” 保护栖息鸟类、维护鸟类种群繁衍的思想一脉相承。
此外,现代野生动物保护强调 “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这与孔子 “爱物” 思想中对自然万物的整体关怀高度一致。例如,中国实施的 “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禁止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这不仅是对单个物种的保护,更是对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野生动物保护合作,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国际组织,与世界各国共同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这是孔子 “仁爱” 思想从 “爱物” 到 “爱全球万物” 的现代延伸,体现了传统生态智慧在全球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价值。
(三)传统资源利用与现代生态保护的对比:从 “取之有度” 到可持续发展战略
孔子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的思想,本质上是一种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的资源利用理念,这一理念在传统社会中,通过政策制度与民间习俗,指导着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过度开发资源导致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如森林砍伐、水土流失、空气污染、水污染等,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解决现代生态问题的必然选择。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导致了一系列生态问题。例如,黄土高原地区因过度砍伐森林、开垦荒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不仅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还对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 “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如 “三北” 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其中,“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要求将坡度大于 25 度的耕地恢复为林地或草地,这与孔子 “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继承发展的思想)尊重自然规律、保护森林资源的理念完全一致;“天然林保护工程” 禁止对天然林进行商业性砍伐,这是对孔子 “钓而不纲” 禁止过度开发资源思想的现代发展,体现了传统生态智慧在现代生态工程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此外,中国提出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是对孔子 “天人合一” 思想的现代诠释,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统一,主张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理念的实践,如浙江省安吉县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成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的典范。安吉县的实践表明,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发展理念相结合,能够为解决现代生态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路径。
六、当代价值:“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在当今全球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孔子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所蕴含的生态智慧,为现代社会解决生态问题、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这些启示不仅体现在生态保护的实践层面,还体现在价值观念、制度建设、全球合作等多个维度,能够为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一)树立 “敬畏自然、尊重生命” 的价值观念
孔子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的行为,源于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尊重,这一价值观念是现代生态保护的思想基础。在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发展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一些人产生了 “人类中心主义” 的观念,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主宰者,可以随意支配自然、破坏生命,这种观念导致了过度开发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而孔子的生态思想提醒我们,人类并非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宰者,而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万物与人类一样,都拥有生存的权利,人类应当对自然保持敬畏,对生命保持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