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新编山重疑路

第65章 秀才不知书,孝廉父别居(第2页)

 “名寒之争,虽在门第,实为教化。名门有经书典籍藏于室,可使子弟共读。若开名门之室,聚百家之典籍于庠序,邀天下士人共读共鉴,则寒门也可出高才良臣,名门亦可去浮华之辈。”

 晋王读完这一段后,又看向王导,问道,

 “茂弘,你实话实说,这里面,有几成是出自你的手笔?”

 王导总算了笑了笑,说道,

 “一点都没有,这个逸少啊,我把他举荐上来,他一上来就要拆我的台。”

 晋王继续追问,说道,

 “那你怎么看这份奏疏,和这《抱朴子》?”

 王导不慌不忙的说道,

 “臣觉得可以先试试,让这一批名门寒门的秀才,都一起来尚书台参加策试。近些年入仕的郎官,也一起去策试一番,这样才算公平,逸少,你也要去。”

 晋王点了点头,这个答复已经是给了他很大面子,毕竟他就那么点实力。

 “茂弘,那你看,近些年,应该定几年为好?”

 王导一下子就把锅甩给了

 “这是尚书台的事情,大王应该问刁仆射。”

 晋王碰了软钉子,只能又问尚书左仆射刁协,

 “玄亮,你看茂弘这办法怎么样?”

 正在神游天际的刁协没想到,这个瓜又啪嚓砸他的脑袋上了,自己平日里这个暴脾气可是没少得罪王家——

 之前,王悦就把他关到王家地牢敲诈了他一大笔钱。

 现在王导又把这个既得罪人,又败坏名声的烫手事丢给自己——

 这事要是干好了,把高门的选上来了,那就是官官相护,自己这点耿直的名声,也就算完蛋了。

 反过来哪?

 要是办砸了,把那些浮华清谈的高门子弟刷下去了,让那些踏实务实的寒门子弟选上来,那就更麻烦了——

 要知道,这不管是举孝廉还是选秀才,都是有反坐的,

 要是那些选上来的秀才不合格,是要连累举荐他们的人——

 不用猜也知道,能举荐秀才的,不是刺史就是太守,没一个好惹的。

 这王导平时看起来,就像寺庙里的泥菩萨,什么事也不管,什么事也不问。

 这一出手,就让自己里外不是人。

 调协想得太入神,忘了回话。

 晋王这些憋了一上午的怒火,总算是有地方发泄了——

 对付不了王导王敦,拿太子没什么办法。

 还治不了你一个刁玄亮嘛?

 “来人,先面掴刁协十下,让他清醒清醒。”

 刁协挨了十个嘴巴子,这才清醒过来,赶紧请罪,说道,

 “大王,臣觉得骠骑将军这办法极好,依臣看,自古守孝是三年,以三年为期,比较合适。”

 晋王点了点头,说道,

 “那就这么定了,就定三年,三年之内入仕的官员,都要参加这次尚书台的策试,凡是缺考的,一律就地免职,发配到江北去充军。”

 这事情定了下来,晋王总算是给自己干成了一件事,哪怕这次能选出一两个寒门子弟,就是一个不错的开端。

 御床摆在那里,晋王一侧目就眼馋,奈何群臣好像都没长眼睛和嘴,自己才谦让了一次,群臣就当真了。

 这怎么行哪?

 没人来劝自己,这个戏还有拖多久?

 关键时候,还得自己来。

 晋王思索再三,瞄上了初来乍到的王羲之,

 心想,

 这小子刚来,没见过什么世面,可得好好利用一下。

 晋王咳了两声,给身旁宦官递了个眼色,宦官从王导的床前将《抱朴子》捡起来,在自己身上蹭干净后,递给晋王。

 晋王展开《抱朴子》,问向王导身后站着的王羲之,

 “逸少,孤听说这抱朴子是你的师父,你对你师父这本大作,怎么看?”

 王羲之摇了摇头,说道,

 “大王,臣没看过,不过臣倒是常听太子殿下夸赞过。”

 晋王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问道,

 “孤听闻你这次出门,去了荥阳,想来是有很多见闻吧?不如趁着今天都在,和大家说一说。”

 王羲之自然知道晋王想听什么,无非是奇货可居是假,借刀杀人是真。

 然后以此为依据,推断出只有晋王尽快登基,才能保住皇帝司马邺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