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新编山重疑路

第66章 相隐之道离,君臣之义废(第2页)

 “今年扬州大荒,坊间有流言说是淳于伯冤死(见第三卷第13章),上天不满,降下惩罚。”

 司马睿眉头一皱,

 现在,他最要紧的就是名声——

 像这种冲着他名声来的流言,是最致命的。

 毕竟一件坏事处理不好,

 那十件、一百件好事,都白做了。

 这事情看着只是有点苗头,

 但已经能传到自己耳朵里了,

 就不一定是报上来那一点。

 晋王听好,让宦官把记事簿递给他。

 司马睿翻开记事簿,向着王导问道,

 “茂弘,你管着扬州,扬州可是根本,可不能出一点乱子。”

 王导自然知道晋王想听什么,忙说道,

 “大王放心,臣已经按照大王的心意,减免扬州税负,调运江州、湘州的粮食来稳定扬州的粮价,抓了一些不法商人,平了几处煽风点火的匪寨。”

 说到这里,王导话锋一转,扯上了陆晔,

 “这事情都是士光经手操办的,臣给士光表功,士光却说内乱终是施政有误,不值得表彰。”

 被点到了名字,陆晔一脸不情愿的站起来——

 他倒不是不想领表彰,

 只是那些不法商人里,

 有不少本就是他们吴郡四姓的钱袋子。

 他这也算是断尾自救了。

 舔伤口还来不及哪,

 哪里还有心情去表功劳。

 “臣不敢领赏,实在是愧对大王的信任,臣教子无方、御下不严,家里竟然出了不少挖墙根的仓鼠,臣还请大王治臣的罪,以安民心。”

 陆晔把心一横,与其让刘隗刁协把自己的那些问题抖落出来,还不如自己先走一步,把能说不能说的,都先说了。

 他这么一说,还真就把生憋了一天,正准备撸袖子大干一场的御史中丞刘隗给生憋了回去——

 心里默念:他这都是我的词。

 晋王眉头一皱,本来他是想借着这个事情,打压一下王导,最好王导能把扬州刺史退出来,然后他再把这个好处许给刚刚和王家闹翻的荀崧。

 可谁承想,

 王导才一开口,

 陆晔就把这口黑锅结结实实的接了过去。

 一副你要杀头,

 就杀我陆晔的头,

 王刺史,他没毛病!

 晋王心里正在犯难之际——

 现在的吴郡四姓,经过了十年的持续压制——

 时不时的抓一两个孙权后人出来,以谋反复国的由头,将吴郡四姓再过一遍筛子。

 这几年下来,已经没什么人敢走吴郡四姓的门路了。

 那真是,好事一件没有,黑锅背个不停。

 不过,这也怨不得别人,谁让他们当年那么傲慢哪?

 晋王当年亲自写帖子,请他们出来做官,甚至亲自乘车去请,一律都是闭门谢客。

 当然,也不是没有聪明人。

 你看人家纪瞻就很灵活——

 闭门归闭门,不耽误人家邀请王导这些南渡名士到别院去清谈哪。

 晋王的思绪在心里来回绕着,每次看到陆晔就想起了陆玩那句——几为伧鬼。

 司马睿稳了稳心神,看向了他最信任的中兴四佐——刘隗、刁协、戴渊。

 还有一个周顗前段时间,因为侄女结婚,门客打伤了尉官,被刘隗一本参倒,成了一介白衣,没了上殿的资格。

 每每想起这个,他就气得很——

 本来他就这四个得力的人手,

 还指望他们斗宗室、斗权臣哪?

 他们自己先斗起来了。

 想到了此处,晋王先瞪了刘隗一眼,眼神掠过刁协,又瞪了戴渊一眼——

 让戴渊当护军将军,就是让他去得罪那些权臣的,他可倒好,权臣一个不敢得罪,揍得百姓可不少,这黑状都摆到自己案前了。

 司马睿最后把目光锁定在刁协身上,问道,

 “玄亮,士光说要治他的罪,你看怎么处罚合适?”

 刁协再次被点到名字,心里已经是万分不爽——

 心想:

 好事轮不着我,

 这种得罪人的事情,

 都是让我出头,

 我出头也行啊?

 最后您又要来一句——

 这次就算了,

 下次可不要再犯了,

 哎呀,

 这都是孤的错,

 要罚就罚孤吧?

 刁协不愿背锅,自然就要甩锅,往旁边一看,管着刑罚的大理少卿卫展正神游物外哪,这能让他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