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0章 价格公开化(第3页)

“十五文一次!十五文两次!十…”

“十六文!”角落里,一个穿着打补丁棉袄、推着独轮车的老汉颤巍巍举手,他是邻村专门做糖葫芦的,糖熬得透亮,果子也新鲜,昨天被挤得没地方摆。

胖子商人狠狠瞪了老汉一眼,没再吭声。老村长一锤定音:“丙字三号,十六文!老张头,交押金,拿牌子!”

老张头哆嗦着数出十六个铜板,又交了十六文押金,换来一块写着“丙三”的小木牌,紧紧攥在手里,像是攥住了命根子。

竞标激烈又快速地进行着。小摊竞争尤其激烈,多是本村和邻村的普通人家,想赚点辛苦钱。大摊则被那几个商人高价拍走几个位置好的。价目表像铁律悬在每个人头顶,没人敢挑战季如歌定下的规矩。

辰时,天蒙蒙亮。

村口三条主要道路上,铺了草帘子的路面不再打滑。每隔一里,红布条在枯树枝上格外醒目。十几架村里凑出来的、加固过的马拉雪橇和几辆带棚的牛车,在各自起点整装待发。赶车的都是村里最稳当的汉子,每人臂上绑着写有线路名称的红布条。

“柳树屯线!发车喽!坐满二十位就走!”栓子站在头车旁,中气十足地吆喝。

早已等得不耐烦的人群呼啦涌过去。看着干净的草帘路,看着结实的大雪橇,再看看赶车汉子臂上的红布条,心里莫名踏实。

两文钱一交,挤上车(雪橇),裹紧破棉袄。鞭子一响,雪橇平稳地滑了出去。寒风依旧刺骨,心却热乎了。

村西车马场,一百个雪白的格子整整齐齐。

拍得摊位的商贩们推着车、挑着担,按木牌号找到自己的位置,手脚麻利地支起摊子。

老张头的糖葫芦架子擦得锃亮,红彤彤的山楂裹着晶莹的糖壳,在晨光下诱人无比,旁边立着小木牌:“关东糖葫芦,山楂串三文,水果串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