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8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第2页)

 

第一个被领进织坊的是个十一岁的女孩,叫草儿,手指细得像柴棍,胆子小得不敢抬头。织坊的女工头看着她直皱眉头,但想起季如歌的话,还是耐着性子教她怎么理线,怎么穿梭子。

 

草儿学得很慢,头几天几乎没织出什么像样的东西,还弄断了好几根线。但每天下工,她真的领到了两个杂粮饼子,虽然不多,但能填肚子。工头虽然骂她笨,但也没赶她走。

 

十天后,草儿终于能勉强织出一点粗糙的布了。虽然慢,但确实是在出活。月底结算时,她不仅拿到了几十个铜板,还因为“坚持出工”得到了三斤麦子和一小块粗布奖励。

 

她拿着这些东西回家时,她那一直嫌她是赔钱货的爹娘,眼睛都直了。

 

消息瞒不住了。

 

草儿家的情况很快传开。原来是真的!丫头片子真的能挣钱!还能往家里拿粮食拿布!

 
观望的人家坐不住了。

 

第二天,织坊、绣房、糖坊包装处门口,一下子涌来好多带着女孩的人家,争着抢着要让自家孩子进去做工。甚至有些人家把不到十岁、看起来显高些的女孩也带来了。

 

工坊管事们忙得脚不沾水,筛选、登记、安排师傅带。

 

女孩们进了工坊,有了饭吃,有了事做,虽然辛苦,但脸上渐渐有了活气。每天下工时,拿着自己挣到的饼子或铜板,腰杆都挺直了些。

 

家里爹娘看到真能拿到东西,态度也悄悄变了。打骂少了,甚至偶尔还会问一句“在作坊里没受委屈吧?”

 

与此同时,糖渣掺粮做的便宜糖饼也在流民中卖开了。虽然味道不怎么样,但甜滋滋的,能顶饿,价格极便宜,很受欢迎。这也间接缓解了一些家庭的粮食压力。

 

育婴堂那边,季如歌又加了一条新规:但凡将健康女婴送入育婴堂者,除了确保孩子得到抚养,其家庭每月可凭孩子的手印凭证,领取五斤救济粮,直至孩子一岁。若期间反悔,可领回孩子,但需退还所有已领粮食。

 

这一下,那些实在过不下去、又怕背上“杀生”罪名的贫困人家,终于有了一个更能接受的选择。虽然舍不得,但至少孩子能活命,自家还能得点粮食撑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