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3章 巧妙哭穷 找朝廷要钱

重建比破坏难千百倍。

 

首先面临的是人的问题。伤亡惨重,劳力短缺。活下来的人也大多带着伤,或者沉浸在悲痛恐惧中,士气低落。

 

季如歌的办法简单直接。“所有十六岁以上、五十岁以下,能动弹的,无论男女,全部编入重建队。干活,才有饭吃,有棚住。不干的,自己找地方饿死。”

 

“工匠及其家小,口粮加倍。尽快修复工具,恢复生产。”

 

“抚恤。战死者家庭,免赋税五年,优先分给好田。伤残者,公中供养。”

 

高压之下,掺杂着一点希望,人们被迫动了起来。

 

其次是材料。砖石木料可以从废墟里清理,但远远不够。

 

季如歌看上了黑石坳那片石山。“开山取石。伐木队进山,砍树。烧窑队原地起窑,烧砖烧瓦。”

 

“工具不够?用缴获的鞑子弯刀、断枪改造!用手掰,用肩扛!必须赶在第一场雪前,把窝棚都搭起来!”

 

整个北境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喧嚣的工地。人们像蚂蚁一样,在废墟上清理,从山上采石伐木,在田野里烧窑制砖。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号子声取代了往日的织机声和糖坊的蒸汽声。

 

季如歌每天出现在工地最艰苦的地方,搬石头,扛木头,和泥砌墙。她的话更少了,但眼睛像鹰一样,盯着每一个环节。谁偷懒,谁浪费材料,都会受到最严厉的处罚。同样,谁干得出色,也能立刻得到额外的口粮或表扬。

 

就在这时,朝廷的“封赏”到了。

 

来的还是那个王郎中和李御史。这一次,他们脸上带着矜持的笑容,带来了皇帝的“嘉奖”诏书和一点点微不足道的赏赐——几百两银子和几匹绸缎。

 

诏书上夸赞季如歌“忠勇可嘉,守土有功”,抚恤了伤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对于北境巨大的损失和重建的艰难,只字未提实质性的援助。

 

王郎中宣读完诏书,笑眯眯地对季如歌说:“季村长,陛下隆恩,感念你等戍边辛苦。这些银两,聊表心意。至于重建所需……北境如今已纳入郡府统筹,可向郡守大人申请钱粮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