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八零机械厂腰子少放盐

第487章 先出发,別的路上再说(第2页)

 

“几个老师看了,都觉得写得很有深度。”

 

“尤其是『標准构成的先验逻辑』和『技术对象的制度內嵌』这两点,切得很准。”

 

夸到一半,李正繁语气一转。

 

“但要作为项目的理论成果,还不够。”

 

“现在项目是作为『產学研联动试点』推进的,系里这边希望你拿出的是一份有现实依託的『制度哲学样本研究』。”

 

“研究里不仅要说明探討技术背后的哲学逻辑,更要落到制度如何组织知识、技术如何在协作体系中生成。”

 

“所以你这篇论文,得往当代技术哲学和制度哲学那边去延展。”

 

说到这,李正繁起身去资料柜翻了一会儿,从下层拉出一摞泛黄的纸本资料,抽出其中两份,放在桌上。

 

“你看看这个。”

 

他將一份薄薄的泛黄的文献推到陈露阳面前。

 

陈露阳懵逼的接过文献,还没等翻呢,

 

就听李正繁接著道:“这本哈贝马斯的《技术与科学作为“实践理性”》討论的是技术和科学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制度性角色』。尤其是第五章和第六章,集中分析了『实践理性』如何通过技术与制度结合,进而转化为社会规范。”

 

“这部分內容,对我们要写的『制度构型』小结,有直接的理论启发。”

 

“你先把这两章翻译出来。”

 

“直译为主,別著急意译,术语儘量保留原意,遇到模糊的地方可以做註解。”

 

陈露阳还没等皱眉呢,李正繁就又补充道:

 

“翻译只是第一步,我们还需要你写一篇哲学小结。”

 

“標题我们已经擬过了,叫《从有限理性到实践规范:通用標准背后的制度构型初探》。”

 

“你那篇说明稿虽然提出了问题意识,但还不成体系。”

 

“现在,我们希望藉助哈贝马斯的框架,把你的实践经验理论化,做出结构性回应。”

 

“你要试著回答几个关键问题:技术標准为什么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背后隱含了什么样的行为假设与制度安排逻辑怎么从『有限理性』的角度看『標准统一』的必要性与局限”

 
 

……

 

陈露阳听得头皮都快炸了。

 

虽然他年轻扛造耐霍霍,但也不是三头六臂的哪吒。

 

眼下这事一桩接一桩,件件都要命。

 

学校这边有期末考试等著不说,

 

他还作大死的选了两个专业的课,期末的时候就要复习两摞书,考两个专业的试。

 

经济系的必修要过,哲学系的选修也不能掛。

 

他一天恨不得掰成两天用,一人拆成八瓣使,连睡觉都像在“安排生產力”。

 

他是真的没有多余精力再去搞研究,写哲学论文了。

 

“老师……这些东西不能让桐桐师姐和赵睿师兄写吗”陈露阳忍不住开口。

 

系里都给他安排项目合作学生小组了,这些东西让他们写不也一样吗

 

他就专心办他的厂,造他的件。

 

其余的那些材料和报告,

 

哲学系里就自己发挥,隨便挑著方便出成绩的地方写写不就得了

 

还非得用他在中间写东西

 

李正繁似乎看出了陈露阳的为难,平静开口道:

 

“陈睿那边做的是宏观框架,研究的是从计划机制到技术標准的制度转型,著重的是制度层面的纵向梳理。”

 

“赵桐桐那边做哲学分析,负责的是摘引段落、补充理论引用,这两个人各有专攻,能把你这个课题的外围体系撑起来。”

 

“但他们谁都写不了你这个核心內容。”

 

李正繁目光落在陈露阳身上,神色认真了几分。

 

“你才是那个把通用標准从脑子里掏出来、在车间里搞出来、最后又写到方案材料里的人。”

 

“你不是旁观者,你是这个体系的生產者和构造者。”

 

“你的判断方式、技术取捨、对工艺流程的解释、对制度边界的理解……这些一线经验,才是这套『制度构型』的生成过程。”

 

“这份材料我们不光是要留档,还要提交进项目第一阶段的理论成果验收报告里。”

 

“市里现在对这个项目盯得很紧,市科委那边明確要求每一个子项目都要附带『理论支撑说明』。”

 

“其他院系可以拿一般技术总结应付,但我们哲学系,交的必须是哲学材料。”

 

李正繁顿了顿,又补了一句:

 

“我们已经把你这篇小结列进了年底的中期成果展示清单,项目会上会专门设一个『制度构型理论说明』板块。”

 

“哲学系也要靠这个成果,去申报『跨学科实践类优秀参与项目』。”

 

说到这,李正繁语气一转:

 

“当然,话也说回来。”

 

“你要是真写得好,这篇材料算你这学期的课程考核成绩。”

 

嗯!

 

听到这话,陈露阳的眼睛一下亮了。

 

“老师,这个我要是写完了,期末可以不用考试”

 

“可以。”

 

李正繁笑著点头。

 

“我们准备走『科研成果替代课程考核』的流程,这边萧主任已经批了。”

 

“你把材料交上来,系里內部评审委员会审核通过,就能顶掉《制度哲学导论》的期末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