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八零机械厂腰子少放盐

第468章 这将是一个可复制的现实范本(第3页)

 

“这种模式,不一定适合全面铺开,但作为一个跨部门、跨层级联动的试点案例,很有价值。”

 

梁仲维内心本就对修理厂抱有希望。

 

听了杜科长的话,梁仲维将那份盖着红章的材料往桌上一推,支持道:

 

“你说的‘两地协作’,是个好提法。”

 

“一个在校,一个在厂。不冲突、不抢人,各干各的强项,谁擅长谁上手。”

 

“要是真能跑通这套流程,不光通用件,以后别的轻工业项目也能照着这模式走!”

 

眼下,改革开放已经启动,

 

国家提倡“计划为主、市场为辅”,逐步放开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限制。

 

先是承认个体劳动者合法地位,

 

接着允许从事手工业、服务业,

 

到了今年七月,更进一步鼓励个体经济,允许雇工不超过7人!

 

政策一松口,农村冒出了社队企业,城市冒出了裁缝铺、维修摊、家具作坊。

 

尤其像片儿城这种边缘工业区,小作坊林林总总,开得热火朝天。

 

但政策也有“限”。

 

最多七个人,不能扩大、不能扩员。

 

想要搞批量,做定制

 

不行。

 

想成体系,供给稳定

 

也不行。

 

一大群人就这么卡在“能干活,干不大”的尴尬线上。

 

而陈露阳这条路子,偏偏就开了个口子!

 

如果能把“技校+修理厂”、“学徒+车间”的联动模式跑通,

 

把“分工协作、拼装整合”的路径试出来,

 

那就等于给现阶段的小生产方式,趟出了一条“有限组织化”的合作路径!

 

这不仅仅是陈露阳一个项目的事,

 

而是整个“轻工业+小手工业”的现实范本。

 

一旦跑顺,谁都能拿去用。

 

“是啊!”杜科长也感慨开口。

 

他是装备科的,跑过车间,蹲过产线,也调过几十家修理铺和小厂。

 

他是太清楚这些单位的死穴了。

 

资源散、设备杂、人手不稳、流动性大,

 

想干点事,一到“成批量、出成品”就栽了。

 

可眼下这套“拼图式协作”模式,倒像是给这群碎片工厂找了个拼法。

 

一个主导单位统筹,几个擅长点加工的小厂参与,车间不是单点发力,而是“按模块出货”,最后集中组装。

 

关键是,这一整套逻辑,放到别的轻工业领域,也能“复制”。

 

正因为看到了这个修理厂的价值,所以杜科长才愿意想出“两地协作”的法子。

 

只不过,他只负责调研和提出意见。

 

具体试点能不能批下来,要看梁仲维是不是同意。

 

梁仲维用笔尾轻轻敲了敲桌面,沉思片刻。

 

随后,他打开桌侧的红头签批纸,刷刷写下了几行字:

 

“同意将劲霸汽车修理中心列为市级机械工业产教联动试点单位,建议以项目方式予以备案扶持。

 

接着他把秘书叫进来,把签批纸和调研报告递过去,道:

 

“走程序吧,通知拟好,今天下午下发。”

 

……

 

虽然市经委那边已经基本确定了,将劲霸汽车修理中心列为“市级机械工业产教联动试点单位”,

 

但这事儿终归不小。

 

牵涉面广,光是工厂、单位和技校就涉及十几家。

 

市里还得走一整套流程,最终还要上“市经委主任办公会”专门研究讨论,才能拍板定下来。

 

所以,眼下只是过了初审关。

 

离“真正落地”还有几道坎儿要迈。

 

就在市经委研究开会、走程序的时候,

 

陈露阳这边却一点儿也没闲着。

 

白天上课,晚上写手稿,

 

一有空档,就揣着一张地图,穿街走巷,奔技校、跑单位。

 

虽然市经委那边有梁仲维撑着,多少算是“有熟人”能帮个忙,

 

但只要一天没有正式红头通知落地,那就一天没法指望技校跟你签协议、拉机器、开工干活。

 

如果因为等着天上掉馅饼,而把眼前这点机会给耽误了,那可就不好了。

 

总之,一切没有尘埃落定之前,还是要先靠自己把现有的工作做好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