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八零机械厂腰子少放盐

第464章 5k5超超超大章之东边不亮西方亮(第3页)

项目预算、设备标准、学生实训安排、厂校职责划分……每一项都得调研、备案、走流程。

哪怕他内心认同,也得组织一轮“正规流程”的考察才行。

沉思片刻,梁仲维拿起电话拨给了装备处的杜科长:

“老杜啊,你这两天腾个时间,带两名年轻点的干部,去西客站的小汽车修理厂实地走一趟。”

“设备状态、试制能力、带徒条件、管理制度这些都按调研走一遍,回来写个综合报告。”

挂了电话,他又叫秘书进来。

“你联系一下这家修理厂,先打个招呼,就说我们准备安排人过去实地调研,时间定好提前通知他们一声。”

“好嘞领导。”

……

就在梁仲维看项目书的时候,

陈露阳正一脸沮丧的从石山技工学校走出来。

找技校的事儿,不好弄啊……

有的学校,学生是“定向培养”,一毕业直接进对口工厂工作,教学计划紧凑,自己厂里的教学实习都排不开了,根本就没时间去接外面的项目。

有的则是担心修理厂是个新单位,又是搞标准件,又是用学生,怕学生跑了技术、影响教学。

总之,

软钉子碰了不少,冷脸子也没少吃。

可陈露阳也不是容易打退堂鼓的人。

这事儿,说到底就是个“挨骂也得敲门”的活儿。

只要有一家愿意谈,他这趟就不算白走。

话是这么说,真一家家跑下来,可太不容易了。

他没车,出门全靠公交。

寒风里站着等车是家常便饭。

下车后还得走上老远,有时候连学校大门在哪儿都要一边问人一边找。

有时候赶得紧,连饭都顾不上吃。

中午一下课,他就从学校食堂打两个馒头,边走边啃,跟赶集似的往下一个目标奔。

今天这家石山钢铁技工学校,原本他还挺有期待。

结果不出所料,再次铩羽而归。

石山钢铁技工学校是石山钢铁厂直属的技工学校,

主要就是给钢铁厂培养自家工人用的,毕业生大多直接进厂上岗。

这种“厂校一体”的老牌技校,跟外头企业几乎没有什么往来,

根本不可能搭理陈露阳这种“修理厂搞项目”的合作请求。

反倒是旁边的石山技工学校抛出了橄榄枝,愿意帮忙造一部分零部件。

石山技工学校与石山钢铁技工学校不同,不是钢铁厂直属,而是一个区属学校。

专业也与机械加工、电工有关。

虽然离北大远,但好歹是个选择。

走出石山技工学校,

陈露阳转过身,很是羡慕的看着石山钢铁厂门口的大老鹰。

刚来到片儿城的时候,他还意气风发地想着给自己的修理厂前面摆上两个小老鹰装装门面,

如今别说是老鹰了,连项目都快推不下去了。

不过说起来……

这个石山钢铁厂是真气派啊!

红砖大门、石狮子、大铁鹰,一看就是那种“谁见了都得客气三分”的正经大单位。

陈露阳忍不住往里瞟了几眼,

……也不知道里面长什么样,要是能进去看看就好了。

就在陈露阳一脸羡慕,准备转身离开的时候,

忽然他脚步一顿!

虽然技校那边他谈失败了,

可是他身为外联部的一员,身上还背着“一二九”运动文艺汇演的拉赞助任务呢!

之前沈飞跟他说,

工厂、报社、饭店、商店、研究所……那都是要钱的好地方。

石山钢铁厂这么大的一个大厂子,为北大的爱国主义主题活动捐个场地、支个物资,完全有可能!

技校是技校,拉物资是物资!

一码归一码!

想到这儿,陈露阳猛地一抬头,从书包里掏出外联部证件,

把原本失落的情绪一甩,

意气风发、脚步铿锵地走向了石山钢铁厂的大门。

……

石山钢铁厂

门岗内

两名穿着深灰制服的门卫正坐在屋里喝茶,身边的电话、登记本、红袖章,样样齐整。

远远瞥见一个青年走过来,其中一个人从门岗走出去:

“你干什么的”

“同志您好,我是北大外联部的,这是我的证件。”

陈露阳笑着迎上前,干脆利落地将外联部的介绍信、“一二九纪念活动来访函”以及学生证,全部递了上去。

门卫接过证件,核对信息之后抬头扫了他一眼,语气客气了几分:

“你来我们厂有事吗”

“同志,眼看‘一二九’就快到了。我们学校想请咱们钢铁厂支持一些印刷物资。”

门卫再次低头看了眼函件,确认了学校钢印和来访函的落款单位,点点头:

“你等一下。”

门卫回身进了门岗小屋,拿起电话,声音压得不高,但“北大来的”几个字,还是隔着玻璃窗飘了出来。

不到两分钟,门卫重新推门出来。

“厂办说让你过去一趟,我带你走。”

陈露阳一喜,连忙拎起包,快步跟上。

穿过门岗小屋,

他第一次踏入这座在片儿城赫赫有名的大厂厂区。

迎面便是一条笔直的大路,两侧厂房林立,电线在空中交织如网。

远处高炉正吐出蒸腾的白雾,巨大的铁水罐车哐啷滑过轨道,耳边轰鸣震颤,

空气里充满了熟悉的热铁气,炉火味,和工人干活时汗水与灰尘搅拌出的气息。

几位工人骑着二八自行车呼啸而过,后车架上绑着工具包和饭盒。

陈露阳鼻尖动了动。

他微微仰头,看着烟囱下的一处处车间,一时没说话。

风吹过厂区,卷起地上的砂灰。

想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