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八零机械厂腰子少放盐

第432章 累死你们也带不走!(第3页)

 从他来到北大上学,跟着张殿才学习画图纸以来,

 他去过校办工厂的试验车间,也陪老师去过外单位的机加厂出差,

 但像这种“家族厂”,他还是头一回见。

 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原始、粗粝、不规整,

 车床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C616型号,电源是老式插刀闸,传动皮带叽哩哇啦响个不停。

 师傅们围着工件转,一只脚踩在操作踏板上,一只手扶着刀架,油渍浸湿了袖口,汗水顺着鬓角往下流。

 瞧见张国强他们,一个老师傅走了过来。

 “来了?”

 “来了!”张国强客气的介绍道:“王师傅,这位是张工,之前的图纸就是他画的。”

 “你好。”老师傅擦了擦手,伸出在半空。

 “您好您好。”张楠赶紧握过手,脸却红了。

 虽然说工厂里都是这么叫吧,但自己一个学生被叫成“张工”,还是有些不好意思。

 “图纸带了吗?”

 张楠回过神来,连忙从图筒里抽出新画的图纸和对刀图,递了过去。

 “这是根据旧件优化过的结构,槽壁厚度我调到了0.8……”

 他话音未落,那老师傅已经皱起了眉头。

 “你这槽壁0.8?”

 “对,”张楠点头,语气认真。

 “这个零件是减重件,受力面不大,0.8是最优设计。再厚会浪费材料,还可能卡装配。”

 “做不了。”老师傅干脆的摇了摇头。

 “你这图上写的槽壁厚度0.8,咱这设备做不了这么薄。”

 做不了?

 张楠脸上的神色僵住了。

 老师傅解释道:“咱这不是数控机床,是六十年代的老家伙。车到这个厚度刀都飘了,最多能给你做到

1.2,再薄就等着崩刀吧。”

 张楠皱眉:“那如果一定要0.8……”

 “那你得先给我们换一台新机床。”

 老师傅语气倒不冲,却一句话就给张楠干没电了。

 那条0.8mm的槽线,是他查了三种进口件、比对力学模型后慎重画下的。

 他还以为越轻巧越先进,越贴近国际标准越好。

 哪知道工厂却做不了!

 不过张楠反应也快,既然这个厚度工厂做不了,那他干脆问道:

 “那如果我把这段结构改一下,槽壁不要了,换成一个台阶槽,你们这机器能干不?”

 老师傅思索:“你要是做台阶结构,我们就换成成型刀走一遍,留1.5厚的肩面,这就能做了!”

 一听这个方案可行,张楠当即蹲下身,把图纸铺在车间旁的长凳上,翻出包里的铅笔和量尺,边改边问:

 “师傅,那这个台阶你建议多深?刀能下到哪?”

 老师傅道:“这刀头最稳是留1.5,肩宽别低于5,车床这边你别设倒角了,我手动收尾就行。”

 “明白了。”

 张楠答完,立马就在结构上找到替代位置,而且立刻补上加工余量、结构应力的分布调整点,甚至还主动取消倒角、调了刀具进给角度的标注。

 “有两把刷子啊!”

 张国强和谭仁松站在他身后,眼眉轻轻一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