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八零机械厂腰子少放盐

第449章 头疼的梁仲维(第3页)

 “是我。”中年人点点头,掏出一个黄色文件信封,把派车单从中间抽出来递了过去。

 老韩接过一看,快速在上面盖上单位派车章,又把单子递回去。

 “上车吧。”

 车门一关,桑塔纳一声轻响驶离单位大门,奔向丰南方向。

 车里一时没什么声音。

 老韩握着方向盘专心开车。

 而后座上,梁仲维的眉头始终没有松开,脸色阴沉。

 这段时间,市里想要借着个体经济起步的风口,在塑料包装领域抢占先机。

 其中一个重点试点任务,就是丰南轻工厂要在年底前完成一批“轻质聚乙烯包装袋”,供给市内几家香皂厂、服装作坊和粮店用作内包装。

 项目看着不大,

 但背后是经济委明确下达的“政策落实单”。

 一旦成型,就有望成为全市推广的轻工业样板。

 可问题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轻工厂原先做的全是纸盒、粗布袋、编织袋这类传统工艺,对塑料工艺根本不熟。

 而且设备还是从南方紧急调拨来的二手机器。

 虽然拉丝机、热封机一应俱全,但却没人会用。

 厂里的技术骨干也只是几个曾在广交会跑过采购的老业务员,全靠“看说明书硬磕”。

 考虑到这一点,市里专门安排和片儿城包装机械技工学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由技校派三位有实操经验的老师进厂坐班,学生轮训入车间,协助指导、参与生产。

 可这计划一提出来,厂里就踢皮球了:

 “咱这不是课堂,是生产线!学生来了老师得跟着,那出了事谁负责?”

 “现在赶任务都顾不过来,哪还有人腾出来带学生?”

 “再说,年底交差靠这批订单,不出差错才是正经事。”

 嘴上说“担心安全”,

 心里打的却是“不愿掺外人分功劳”的小算盘。

 这可是年底评比用的任务单!

 交上去的是成果,落下来的就是荣誉与资金。

 虽说人家技校早早发来人员名单、时间安排,可是厂里压根不安排宿舍、不发岗前通知、不划岗位责任区。

 眼看时间一天天过去,市经济委人力协作科连打电话带发函,催了好几轮。

 对方只含糊一句:“我们再研究研究。”

 最后逼得技校副校长忍不住,亲自跑一趟市里,把情况摊在了桌面上,连带还爆了个料!!

 说轻工厂用技校的名头申请专项补助,却根本没履行实际合作!

 梁仲维听完,当场脸都黑了。

 这个厂,是他亲自推动列入市里的“厂校联合技工培养试点”名单的重点单位,是准备年底拿出来“亮一亮”的。

 可偏偏这会儿单位的三辆车都用不上!

 一辆被郊区建委借走送材料,说下午才能回来。

 一辆进了修理厂保养。

 最后那辆送干部家属看病去了。

 没办法,梁仲维只能带着满腹怒火,直奔总务科,从市里调度站走‘公差票’,叫了出租车去轻工厂。

 车行至半路,

 老韩瞥了眼后视镜,随口搭话:

 “同志,你这一路脸色不太好,是不是哪儿不舒服?”

 梁仲维愣了一下,随口道:“没事,就是心里烦。”

 “你这车倒是开的挺稳。”他换了个话题。

 “那是!”老韩乐道:“主要今儿早上刚从修理厂出来,换了底盘垫片,稳当多了。”

 说到修车,他话匣子也打开了:

 “你别说,那地方是真不错,不仅修车修的好,而且零件都是自己打的。”

 “今天早上我去换个垫片,人家还给我把座椅弹簧给换了。坐着贼得劲。”

 梁仲维好奇了。

 “你说的修理厂,是西客站那家吗?”

 老韩道:“对!就是那家。真不错。”

 想起陈露阳,梁仲维轻轻挑了挑眉头



 虽然他只跟陈露阳见过两面,但这小师弟给他的印象还蛮不错的。

 挺热情向上一个小伙子。

 之前的两次,都是陈露阳自己夸自己,梁仲维也就当个乐子听。

 现在连出租车司机都主动夸,看来确实有点门道。

 有机会应该去看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