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八零机械厂腰子少放盐

第475章 我好像变成了实验对象

第475章 我好像变成了实验对象

 

接下来,

 

马进问一句,

 

陈露阳回答一句,

 

马进再升华一句。

 

短短二十来分钟的功夫,资源配置模型的“基础结构”与前期预案”的大框就搭了个七七八八。

 

剩下的,自有马进去完善发挥!

 

“师兄!辛苦你了!”陈露阳深情开口。

 

“放心吧小陈师弟!”马进合上小笔记本。

 

“等写完了,我拿给你瞅瞅。有我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咱们再改!”

 

陈露阳高兴点头:“嗯吶!!!”

 

这边,陈露阳跟马进犹如“天作之合”一样的写完资源配置模型的基础结构和前期预案。

 

那边,陈露阳跟郭安礼的聊天就不是那么太愉快了。

 

“小陈同学,我负责的成本测算,需要写《成本估算表》”

 

“我现在想核一下这批零件的成本结构。钢材用量分別是多少各自的公斤数,单价折算呢原价还是以废品价计入”

 

“人工这边呢技校加工时间多少工人级別是什么標准初级工中级工按工时算还是按件计”

 

“运输费有没有清单包装用的是什么材料纸箱油布每件试件平均耗材多少

 

单位成本怎么算返修损耗有没有计入预估”

 

陈露阳人麻了。

 

他瞪著对方那张一本正经的脸,一时间怀疑自己是坐在了省机械厂的財务稽核办。

 

这些问题他当然不是一点都没想过,但这些钢材,是他靠“蹭”库存、翻废料、求人换的:

 

这些人工,目前是预计与技校的学生合作,让学生给自己生產。

 

包装用的生海森翻垃圾堆淘的废麻袋:

 

运输就更別提了。

 

现在这不是修理厂推出免费检修小汽车和小货车业务么,

 

陆局乾脆就地取材,直接用寄存在修理厂检修的小货车去取的货。

 

这些你让他怎么算

 

他一个经济系的大一新生,外加修理厂临时负责人,

 

现在要“模擬填表”—

 

可惜却全是“游击队打法”的实际情况,

 

压根儿没有帐、也没有表!

 

“那个—”陈露阳眨了眨眼,硬撑著开口。

 

“现在这些数据——不太好算。”

 

郭安礼疑惑:“不太好算是什么意思你们项目已经开始了,怎么会没有基础成本结构呢”

 

陈露阳乾笑一声:“有些是临时调剂的材料,也有些流程是靠人情协调,不太具备统计口径。”

 

“这可不好办了。”郭安礼皱眉了。

 

“项目最终是要申报市科委项目和產教融合试点的,成本结构是硬指標,必须要写清楚。”

 

“那这样!”陈露阳想了一个办法。

 

“你就当咱们项目目前是“临时核算阶段”,后期正式走帐,我再给你算一个严丝合缝的。”

 

气氛有点尷尬。

 

“—行!”

 

郭安礼在本子上写了几个字,沉吟片刻,才放缓语气:

 

“那请小陈师弟抓紧。”

 

“系里写出来的报告,是要跟学校对接、走科委的,一定得清楚合理。”

 

“这你放心!”陈露阳一脸自信。

 

“保证清楚又合理!”

 

三个人又针对项目的事儿说了几句,隨后马进和郭安礼俩人就拿著本离开了。

 

呼..

 

陈露阳说不出是高兴还是疲惫的突出一口气。

 

反正,心情很复杂纠结。

 

弄成项目当然是好事。

 

掛了学校的旗、进了科委的线、还有经济系老师盯著,学长帮著,

 

但紧隨而来的,事儿也变多了。

 

以前是干活就行,现在是干活要写报告、拉流程、算帐、走审计。

 

甚至打了个螺纹孔,都得告诉別人这孔打在哪儿、了多长时间、用了几分力。

 

不过..干唄!

 

陈露阳依然乐观。

 

有人帮忙总比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强。

 

王轻舟手底下一万来號人,不也一天天乾的轻轻鬆鬆乐乐呵呵的。

 

自己这才哪儿到哪儿~

 

不过陈露阳的高兴劲儿还没有多长时间,

 

马上下一波学生协作小组的人就又来了。

 

跟经济系一样,

 

考虑到陈露阳目前的现实条件,

 

哲学系那边也给他安排了两个大三的学生协助他完成项目的报告。

 

一个是赵桐桐,专门负责项目的制度合理性分析主笔。

 

另一个叫陈睿,负责协同模型研究,以“技术建构”、制度反馈、实践调整为模型,

 

写出逻辑图示。

 

俩人问出的问题更是一个比一个刁钻。

 

“你觉得学生在一线实践中的角色,应该是执行者、组织者,还是制度突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