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4章 旧事重提(第2页)
思想解放活动正在开展中,所有常委都以为一切照旧,且有省委主要领导掌舵,不会有什么大的风浪……
几天后,一份由省内某知名经济学家牵头撰写的《关于当前我省经济发展中几个突出问题的研究与建议》的内参报告,被直接送到了省委主要领导案头。
报告用大量数据和分析,论证了当前岭西省部分领域存在监管过度、运动式执法倾向,导致市场主体活力受抑、资本信心不足、重大项目推进迟缓,并隐晦地将矛头指向纪委的办案工作未能很好区分一般违规与严重犯罪、未能有效统筹反f与发展关系……
这份报告观点客观,数据翔实,迅速得到了省内一部分官员和学者的私下附和。
几乎同时,几家有影响力的财经媒体隐隐开始跟进片段式的报道,并炒作岭西资本外流加剧、营商环境排名下滑等话题。虽然并未直接点名道姓,但其营造的舆论氛围明显对纪委的调查工作极为不利。
借助这股舆论导向,郎黎平利用主持全省经济工作大讨论活动会议的机会,在各种场合不断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要保护企业家精神、不能把干部的手脚捆死了等论点,巧妙地将自己包装成经济发展的“扞卫者”,而将坚持调查的力量隐隐推向“破坏发展”的对立面。
这一手“舆论围剿”和“角色绑架”,极其高明。它成功地在高层和公众层面制造了困惑和压力,让彻查郎黎平的问题变得更加敏感和复杂。
有了这层保护,一旦将调查矛头对向他,似乎就站在了老百姓的对立面。
对此,赵明远极为愤慨。
“他在偷换概念,这是将依法查处腐败等同于破坏发展环境。”
李东沐面色凝重,他十分清楚郎黎平的目的。
“他知道自己当前的处境,直接对抗调查十分困难,所以转而制造宏观层面的阻力,试图让我们投鼠忌器,甚至迫使我们让步。这是他精心准备的一场舆论战和心理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