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3章 磨合阵痛期(第2页)

“我们不能跟着他们的节奏走,不能陷入无休止的政策血拼。”

李东沐沉思良久,缓缓开口道:“他们拼的是短期优惠,我们要打造的是长期吸引力,是别人无法复制的产业生态。”

“立刻调整策略。”

李东沐思忖片刻,说出了三点。

“第一,对于非核心、通用性强的配套,我们可以适当放宽,甚至鼓励本土企业转型去做。”

“第二,集中我们有限的资源和政策,瞄准那些技术含量最高、最具战略性、锂航时代最离不开的卡脖子环节的核心供应商,实行一事一议,给出我们能承受的极限条件。”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加快推进我们承诺的原材料预处理与回收基地的规划和谈判,这是我们的独门武器,必须尽快落实,让它成为吸引高端配套企业的磁石。”

就在李东沐全力应对产业链狙击战时,锂航时代先期抵达的筹建团队,已经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工作。

只是,初次合作,磨合期的阵痛逐渐显现。

锂航时代为了对标国际化,项目采用国际标准,聘请了德国管理团队,在一次关于项目用地平整标准的协调会上,德方团队对晋阳市城建局提供的施工方案,用带着非标口音的中文,毫不客气地提出了几十条修改意见,要求极其严苛,几乎推翻了原有的设计。

城建局的几位老工程师面红耳赤,据理力争,认为本地的地质条件和施工惯例完全可以满足要求,德方的标准过于教条、脱离实际、且成本太高。

对此,双方在争执中不欢而散。

类似的情况在环保、安监、电力保障等各个对接环节不断发生。

锂航时代带来的全球化高标准,与晋阳本地相对粗放的管理习惯和基础设施水平,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抱怨和摩擦开始增多,项目推进速度明显低于预期。

消息传到李东沐这里,他意识到,这第三大挑战管理与标准的落差,已经开始严重影响项目进程。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观念和文化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