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麟府路折可适(第2页)


 中枢认为童贯在陕西主持各路军事(陕西路这个范围非常广,包括前篇边境个经略司,也涵盖永兴军路、秦凤路。)不再泾原路设经略司,而是以姚雄和刘仲武兵马副总管,控泾原路的军事。姚雄称不上童贯直系,姚雄甚至和王厚有隙,他闲置有一段时日刘仲武在西部青唐之战表现出色,陕西童贯对他非常看好,开封还有高俅盘桓,官职升迁极快。这几个任职实际是开封中枢相互权衡的结果,童贯势力大涨,又不能完全控制泾原路,制衡无处不在。


 中枢的举动对杨兴武来说称不得好事,童贯对陕西一路的野望整个西北将门乃至大宋开封都不是隐秘事。在青唐这一战后,童贯表现非常明显,他认为西北有任何战事都必须考虑西夏因素,应该是整个西北边境各经略司整体协调行动。


 童贯签书枢密院,对开封、河北等地禁军不置一言,这是一种妥协,已换取中枢其他大佬在陕西不对他形成掣肘。大宋军费开支主要就是集中在西军、河北各路禁军、开封禁军,这三者占据了接近九成的开支,真正用到实处的只有西军。


 鄜延路和泾原路这两次人员更替,对原有的格局是个冲击。当年哲宗朝的很多宿将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这批将领在逆境中崛起,扭转宋夏战场格局,对童贯是有一定制约的,现在这种制约非常小,杨兴武本人也好,折可适也罢。这两个经略使恰恰最不便杯葛童贯的枢密院令。麟府路在外界看来,就是折家的,盐定路也有成为杨家的趋势,他们两个因为身份使然,实在不便在整体战略上多嘴。


 杨兴武概叹的就在这里,童贯要调动整个陕西路各经略司,其他各路尊令行事,他就不便抗命。杨兴武比折可适难得多,折可适调麟府路经略使,他是可以为折家的利益据理力争的,他以军功得授泾原路经略使,回调府州已是折家做出巨大的利益让步,也从这百年变迁证实折家是大宋朝最忠诚的边境家族,折家要的不过是小小的麟府路。这不是言语的表达,这是正在发生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