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产清欢度(第3页)

随着时间推移,陈琳越来越理解婆婆的生活方式。她发现婆婆虽然不爱扎堆聊天,但对小区里每个人的情况都心中有数。楼下的张婶孙子要中考了,对门的刘姨腿疼老毛病又犯了,后楼的赵叔家添了个重孙子...这些信息都是婆婆在买菜、倒垃圾的路上自然而然地了解到的,从不刻意打听,也不会到处宣扬。

李素琴的日常生活充实而有规律。早晨写毛笔字、看书,中午小憩片刻,下午有时织毛衣,有时研究新菜谱。傍晚老周散步回来,她会给他泡杯茶,两人并肩坐在沙发上看新闻,偶尔交流对时事的看法。老周常说,退休后反而比工作时更多了解了妻子的内心世界。

周末时,小孙女会被接过来住。李素琴会把孩子的涂鸦作品贴在冰箱上,有亲戚朋友来时就自豪地展示:“看我孙女画的太阳,比课本上的还好看!”她教孩子背唐诗,不是机械地记忆,而是把诗句编成小故事。孩子听得入迷,不知不觉就记住了。

“奶奶,为什么‘白日依山尽’呀?”三岁的小脑袋里装满好奇。

“因为太阳公公工作了一天,累了,要躲到山后面睡觉啦。”李素琴耐心解释,眼神里满是慈爱。

陈琳有一次和同事聊起婆婆的生活方式,同事直言不讳:“你婆婆是不是太不合群了?这样容易与社会脱节。”

陈琳却想起那个加班晚归的夜晚,桌上的糖醋排骨和守候的灯光。她微笑着回答:“不,我婆婆不是不合群,是她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跟风、不盲从,把退休后的时光过得既安稳又舒心。这种清醒,比多少热闹都珍贵。”

渐渐地,陈琳甚至开始向婆婆学习。她减少了一些无谓的社交,周末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她发现,当生活删繁就简后,反而更能看清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深秋的一天,李素琴终于完成了那件粉色的小毛衣。她仔细叠好,放在一个精致的纸袋里,等周末孙女来时给她一个惊喜。

窗外,楼下的老太太们依然聚在一起聊天,声音随风隐约传来。李素琴站在窗边看了一会儿,嘴角带着平和的笑意。她转身回到书桌前,铺开宣纸,蘸墨挥毫,写下四个大字:

清欢度日。

墨迹未干,老周推门进来,手里举着一本新买的食谱:“素琴,你看这个,冰糖炖梨的新做法,对咳嗽特别好。咱们小宝贝不是有点咳吗?”

李素琴接过书,老花镜后的眼睛眯成两条缝:“好啊,我正想着明天做呢。你倒是跟我想到一块去了。”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这对老夫妻身上,温暖而静谧。远处传来广场舞的音乐声和人群的喧哗,但那些都与他们无关。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有着属于自己的、完整的幸福。

李素琴不是不合群,她只是早早明白了:真正的清醒,在于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敢于不要什么。而退休后的安宁岁月,正是这种清醒最好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