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0章 秋凉入梦(第2页)

杨晴的眼泪夺眶而出:“从来没有,我始终把你当朋友。只是感情......我也不知道怎么会变成这样......”

 

“我们原本没想伤害你,”周明接话,“一开始只是偶尔聊天,后来......”

 

“后来就睡到一起了?”林晚的声音依旧平静,却让那两人同时瑟缩了一下。

 

沉默在空气中蔓延。最终林晚站起身:“我知道了。你们去收拾东西吧,周明,你的衣服和收藏都在书房里。”

 

那两人如获大赦般迅速走进书房。林晚站在客厅里,听着里面传来收拾东西的声响,忽然觉得这一切荒唐可笑。二十年的婚姻,三十年的友情,最后浓缩成几箱需要带走的物品。

 

临走时,杨晴在门口犹豫了一下,回头说:“晚晚,真的对不起。”

 

林晚点点头,没说话。关上门后,她感到一种奇特的轻松,仿佛一直压在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

 

傍晚时分,她想起与南山客的约定,鬼使神差地去了附近的公园。银杏叶正是金黄灿烂的时候,落在地上铺成一条金色地毯。不少人在拍照,孩子们奔跑着抛撒落叶,笑声清脆。

 

林晚坐在长椅上,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小时候和父母一起来公园玩的情景。那时父亲会把她扛在肩头,母亲则在一旁笑着提醒小心点。那些简单的快乐,不知何时被遗忘了。

 

“很美,不是吗?”一个声音在旁边响起。

 

林晚转头,看见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正微笑着看她。老人大约七十多岁,满头银发,衣着整洁,膝盖上放着一本素描本。

 

“是啊,很久没来看了。”林晚回答。

 

“每年都这么美,却每年都让人惊艳。”老人说着,拿起铅笔在素描本上勾画起来,“不介意我画你吧?这个角度刚好,你和银杏树构成了一幅很好的画面。”

 

林晚有些惊讶,但还是点了点头。老人画得很专注,不时抬头看她一眼。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温暖而不灼人。

 

“完成啦。”过了一会儿,老人说,然后把素描本转过来给林晚看。画中的她坐在长椅上,身后是金色的银杏树,神情略显忧郁却平静。

 

“画得真好,”林晚由衷赞叹,“您是画家吗?”

 

“业余爱好罢了。”老人笑着说,“退休后才开始学的。年轻时总说没时间,等有了时间又觉得太晚。后来我孙子说,爷爷,学习永远不晚,于是我就报了美术班。”

 

林晚看着画中的自己,忽然问:“您经历过觉得过不去的时候吗?”

 

老人沉思片刻,说:“我六十八岁那年,老伴走了。我们在一起四十三年,我以为自己活不下去了。整整一年,我几乎不出门,觉得人生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后来怎么......”林晚试探地问。

 

“后来我小女儿生了个孩子,非要我去看看。”老人眼中泛起温柔的光,“抱着那个小生命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结束一段旅程不代表不能开始新的。只是不同而已。”

 

他把画纸撕下来递给林晚:“送给你。记住,秋天之后还有冬天,然后春天又会来的。这是自然的规律,也是人生的。”

 

林晚接过画,由衷地道谢。老人笑着摆手,自己推着轮椅离开了。她坐在长椅上许久,直到夕阳西下,公园里的人渐渐稀少。

 

回到家,林晚把画贴在冰箱上,然后打开电脑。南山客已经发来了新消息:“今天去看银杏了吗?”

 

“去了,还遇到一位有趣的老人。”林晚回复,然后详细讲述了今天的经历。

 

南山客回应:“看来今天你有意外收获。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在最不经意的时候给我们惊喜。”

 

“你为什么叫南山客?”林晚好奇地问。

 

“取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退休后我搬到郊区的山脚下住,试图过一种更简单的生活。”

 

两人又开始聊起来,从文学到艺术,从人生哲学到日常琐事。林晚发现南山客知识渊博且富有智慧,总能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周旭周末来看她时,惊讶地发现母亲状态好了许多。“妈,你好像......不一样了。”

 

“哪有什么不一样,还是你妈。”林晚笑着端出自己做的点心,“尝尝,新学的配方。”

儿子咬了一口,夸张地竖起大拇指:“好吃!爸要是知道错过了这个,肯定后悔死。”

 

话一出口,周旭立刻意识到说错了话,尴尬地闭嘴。林晚却只是笑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你爸选择了他认为重要的东西。”

 

周旭仔细观察母亲的表情,确定她没有强颜欢笑,才松了口气:“妈,你真坚强。”

 

“不是坚强,只是想通了。”林晚说,“人生苦短,没必要困在过去的泥沼里。”

 

离婚程序进行得很顺利,林晚没有设置任何障碍。签字那天,周明看起来反而比她更难受,几次欲言又止。最后他说:“林晚,你是个好女人,是我配不上你。”

 

“现在说这些没什么意义了。”林晚平静地回答,“祝你幸福。”

 

走出律师事务所,阳光正好。林晚决定步行回家,顺便去菜市场买些新鲜食材。路上她经过一家画廊,橱窗里陈列着一些油画作品。忽然想起公园里遇到的那位老人,她心血来潮走了进去。

 

“请问你们这里收业余画家的作品吗?”她问店员。

 

店员是个扎着马尾辫的年轻女孩:“我们偶尔会举办社区艺术展,下次在一个月后。您有兴趣参加吗?”

 

林晚想了想,说:“我刚开始学,可能还不够格参展。但不知道你们是否开设成人美术课程?”

 

女孩热情地介绍起来,画廊正好有周末油画班,针对零基础的成年人。林晚当即报了名,感觉内心久违地涌起一丝期待。

 

回到家,她把这个决定告诉了南山客。对方很快回复:“太好了!艺术是疗愈心灵的良药。期待看到你的作品。”

 

“压力好大啊,要是画得太差怎么办?”林晚开玩笑地说。

 

“记住,创作是为了表达自己,不是为了取悦他人。享受过程就好。”

 

周末上第一堂美术课时,林晚发现自己确实是班里最没经验的学员之一。但她并不气馁,按照老师的指导认真调色、运笔。画完一幅简单的静物写生后,老师居然表扬了她对色彩的感知力。

 

下课后,林晚买了一整套画具回家。她把闲置的客房改成了小画室,每天下班后都会练习一会儿。绘画让她发现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美——水果的色泽,窗帘的纹理,窗外的云彩变化......

 

她开始带着素描本出门,记录所见所闻。公园里的老人孩子,街道上的行人车辆,市场里的商贩顾客,都成了她的模特。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自己对生活的感知变得敏锐起来。

 

南山客成了她的艺术导师和精神挚友。他们会讨论不同画派的特点,分享各自的作品。林晚得知南山客本名陈南山,曾是大学文学教授,退休后独居在山脚下,因车祸导致双腿不便,但并未因此消沉。

 

“身体受限后,反而发现了世界的其他美好。”陈南山在邮件中写道,“不能远行,我就开始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发现微观世界里同样有浩瀚宇宙。”

 

林晚告诉他:“是你让我明白,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秋天深了,银杏叶几乎落尽。林晚的绘画技巧有了明显进步,老师建议她尝试创作一幅原创作品参加社区画展。她思考良久,决定画一系列四季主题的画,表现时间流逝中的生命之美。

 

周旭来看她时,被画室里的作品惊呆了:“妈,我不知道你这么有天赋!”

 

“只是业余爱好。”林晚谦虚地说,但心里很高兴。

 

“爸知道你开始画画了吗?”周旭问,“他最近好像不太开心。和杨晴阿姨经常吵架。”

 

林晚停顿了一下刷笔的动作:“那是他们的事,与我们无关了。”

 

儿子拥抱了她一下:“妈,我为你骄傲。你真的......焕然一新了。”

 

林晚笑了笑,心里明白这不是改变,而是回归。回归到那个在大学里热爱文学艺术的自己,那个在成为妻子母亲之前曾经有无数梦想的年轻女孩。

 

社区画展那天,林晚送去了两幅作品:一幅是秋日银杏下的长椅,灵感来自遇见陈南山那天;另一幅是窗前背影,表达孤独与希望的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