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辅煌煌华夏

第九十六章:快看,他急眼了(第2页)

  “谁的奏疏?”

  “浙直总督、兵部尚书张经的。”

  郑大同半转身从自己身后的小案子上拿起一本疏走向杨金水,后者犹豫后接过,但并没有急着看,而是看向王学夔。

  “王大人,事关军国大事的奏本,奴婢不敢看啊。”

  “没有内阁的批阅,也没有司礼监的朱批,这就算是一道淹本,看了无妨。”

  杨金水这才动手去看,看完后面色如常,放到手边。

  王学夔道:“杨公公,你说内阁和司礼监看了这道本后为什么不批,转送给咱们南京又是什么意思啊。”

  “这个。”杨金水迟疑着,给出一个模糊的解释:“会不会是想让咱们这先议一议?”

  “议什么?”

  “当然是议张大人的这道本了。”杨金水笑道:“张大人在前线仗打的卓有成效,斩级不断,只是最近有些辛苦的地方,奏本里不都写明了吗。”

  韩士英于是笑道:“既然都写明了,那还有什么好议的啊。”

  杨金水有些尴尬,便遮了一句:“奴婢就是一个宦官,宦官不得干政是祖训,这么大的事,您各位大人就不要难为奴婢了。”

  “那这样说,我们就将这道本再原封不动送回北京吧。”

  万镗提议道:“毕竟是道淹本,内阁和司礼监都不批,咱们乱议,反倒是逾矩了。”

  “有道理。”

  “万部堂这话说的对。”

  “国家大事在皇上、在内阁诸位阁老,咱们做臣属的,不能乱来。”

  堂内一众议论附和声,也让杨金水脸色越加尴尬。

  于是他看向王学夔说道:“王大人,您喊奴婢来,就是为了这事吗?”

  “不然呢。”

  王学夔岁数大,说话声音也小,好在陆远坐在韩士英身后离着近,不然怕是都听不清楚。

  只听王学夔说道。

  “杨公公您是咱南京的镇守太监,这道本来的莫名其妙,又没有司礼监的朱批,老夫几人实在是揣摩不透上意,所以才劳杨公公的大驾,想听听您的意见,您不说,那我们这些人只能将本原封不动送回北京了。”

  杨金水被噎住,端着茶好片刻后才喝下一口,呼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