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辅煌煌华夏

第一百三十四章:改革的基础(第2页)

  另外由通政使司开公文予银行,即银子出城之后,假如自南京往杭州需要走陆路的地方,银行护卫持此公文可请各府县派人手协助护卫,如此一路上交替协护,可确保万无一失。”

  众人思索后点头,复又问道:“就算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可是银行如何盈利?按伯兴所言,银行只能让银子的运转速度增快,并无可以盈利之处,而且协助护卫也需不少人手,反而需要耗费银钱,岂不是个亏本买卖,另外银行和土地又有什么关系。”

  陆远一一解答。

  “银行可以存储银子,自然可以放贷银子,商人经商做卖若是本钱不够或者有运转不开的时候,可以将房宅或者田地抵押给银行换取现银,既是放贷自然要有息钱,息钱就是银行的收入来源。”

  一听放贷和息钱,这群人的眼睛就露出了精光。

  陆远看此立马言道:“不过银行的息钱不能太高,决不能像不夜城中那种放贷九出十三归,银行的息钱可以月算也可年算,短期则高长期则低,还是那句话,要细水长流源源不断,不能涸泽而渔、饮鸩止渴。”

  好家伙,一提到放贷这群人跟打了鸡血一样兴奋。

  放贷收利息,可真是合法的吸血吃肉。

  真按照不夜城那种九出十三归、一天一计息的算法,要不了多久,江南的社会经济就直接崩溃了。

  “放贷的银子从哪里来?”

  “民间的储蓄。”

  “百姓或者说商人,缘何会将银子储蓄进银行?”

  “将银子存入银行,银行需给储蓄人利息。”

  听到银行要给储蓄人息钱,这些老爷立马有些不乐意了:“还要给储蓄人利息?凭什么?”

  陆远心中叹气。

  你说古人没智慧吧,自己刚提出银行的概念,韩邦奇就能瞬间想到其中的关键问题,可见思路敏捷。

  但你要说聪明吧,却又有局限,格局也不够。

  当然,这更多的原因还是因为几十年高高在上习惯了。

  既然银行是官办,那么在这些老爷们眼中,民间百姓和商人想赚朝廷的钱?

  简直是好大的狗胆!

  只有割韭菜,哪有被韭菜反割的道理。

  “各位上司,银行给付储蓄人利息,才能吸引民间商贾、富民将银子存进银行,咱们利用储蓄人的银钱进行放贷,储蓄利息和放贷利息有悬差,就相当于咱们不用任何本钱就可以赚钱,是无本万利的买卖。

  而且想要让士绅们将土地交出来,银行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哦?怎么说?”

  “在解释这个之前,陆某想请问各位上司,黄金和白银,为什么能够购买土地,铜钱为什么可以购买日常所需的米面粮油,而一锭千文面额的宝钞,却连十两银子的价值都没有。”

  众皆皱眉:“金银之物古来有之,自然是可以购买各种物品,此乃以钱易物买卖之道,至于宝钞价值低贱,概因其滥发无度,百姓不愿信服。”

  陆远点了点头,言道。

  “没错,无论是金银还是民间所用之铜铅皆自古有之,但这些钱财之所以具有购买力,是因为从朝廷到民间皆认可,是故可作为信誉货币的存在。

  宝钞滥发无度,朝廷认可但民间不认可,缺了信誉,就无法作为信誉货币存在,也就不具备购买力和流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