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辅煌煌华夏

第二百八十七章:争论(第3页)

    “我们应该要将更多有益于国家的知识带进学堂,鼓励更多的孩子去学习,这样将来才能为国家做贡献,没有说捧着四书五经走进造船厂的,这些造船的工人或许不会背诵论语,但他们的专业知识一样可以著作成书,一样可以成为一门选修的学科来为国家培养人才。”

    李崇是第一个旗帜鲜明支持搞教育试点的官员,自他而后,张居正、赵贞吉这些曾经做过陆远随官的官员也是纷纷发声支持,认为推广新教育刻不容缓,应该尽快组织召开一次商议新学术的会议。

    卓时懋等人的优势在于背靠两千年儒学的历史底蕴,有着足够数量的儒学派支持,而李崇的优势就在于松江府这三年多来实打实的变化。

    别的任何东西都可以骗人,唯独数据不会。

    虽然数据也可以注水做假帐,但松江的情况是所有人都看在眼里的。

    四年前的松江刚刚经历吴淞口失陷,被汪直祸祸成了一片废墟,现在的松江一片复兴景象,不单单只是说百姓安居种地,那遍地开花的商铺就是实证。

    商业繁荣说明百姓手里有钱。

    哪里来的钱,还不是开埠之后大量资本的汇集反哺的成果。

    松江遍地富商,富商多工作岗位就多,百姓赚钱的活计就多。

    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正反两方在报纸上吵的不可开交,唯独三品以上的官员们至今没有任何声音。

    各地的布政使司衙门也没有表态。

    主流仍然是持观望的。

    这也算是意料之内的事情。

    因为谁都在等,等陆远给出态度。

    虽然说教育试点是陆远提出来的,但陆远到底是决定不惜一切代价的推行,还是说只是一个想法,遇到阻力就搁置?

    这才是大家观望的原因。

    也就在这一特殊时期,陆远做了这么一件事。

    “本辅要去松江视察,派人请一下魏国公,看看他有没有时间与本辅同去。”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