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妙音谈河/北(第2页)
比起高阳王与皇帝一脉的亲密无间,彭城王一脉却跟天子一脉有着血海深仇。原彭城王元勰也是孝文帝异母弟,此人是个志节高尚、文谋武略出众的厉害人物,同时也是孝文帝留给儿子“顾命大臣”。可是这样一名能力出众、品德高洁的亲王不容于少主,最终被宣武帝一杯毒酒葬送了他年仅三十五岁的生命。新的彭城王是元勰的嫡长子元劭,而元子攸则是他的第三子。
元勰和元雍从血脉上说,是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但是论起威望和清誉,元勰生前却比元雍强得太多了;便是现在的彭城王也比元雍强。而彭城王一脉潜在的军政势力更不是元雍能比。
历史上的尔朱荣之所以扶持元子攸为帝,极可能是看中了任城王与皇帝脉的血海深仇;然而尔朱荣似乎忽略元勰留下来的威望和强大的势力,导致元子攸上位后,彭城王一脉的势力尽数站在元子攸大旗之下,而尔朱荣却给自己扶了一个强大的敌人。想必史上的尔朱荣临死前,是追悔莫及的。
任城王一脉的血缘与皇帝系隔得比较远,从政治格局上说,也不能当皇帝。可是元彝的父亲元澄长于内政,乃是政绩卓著的政治家;同时也是冯太后和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第一功臣。当元澄病故以后,一样给继承人元彝留下强大人脉和威望。
至于长乐冯氏,他们从冯太后开始,就是推动汉化改革的主力军,相当于汉家名门在朝堂上的“盟主”。而元彝的母亲冯令华又是冯太后侄女,所以从元彝目前的处境来说,与其说他是元氏宗族,倒不如说他是汉家名门世家利益代言人。若元彝再娶眼前这个冯妙音,必能进一步与汉家名门进行利益捆绑。
卫铉日后要是想往中枢发展,于情于理都应该选择靠近汉家的任城王,而不是口碑不佳的高阳王元雍、帝王猜忌的彭城王一脉。
只是冯妙音都这么大了,竟然梳着未嫁女子发髻,显然还没有和元彝完婚,这就令卫铉感到好奇了。如果可以的话,他想从这个美女多多了解元彝,看他适不适合联系。
“我不知道表兄何职。”冯妙音看了看卫铉,怯生生的小声解释道:“我已经有好多年没有见过表兄了。”
此时的卫铉就像是审案的狗官一样,漫不经心的问道:“你都这么大了,为何还不嫁?你明明有一个厉害未婚夫,又为何不去洛阳,反而跑到鸟不拉屎的上党?”
冯妙音听得脸都红了,不过她也知道冯氏几十口人究竟是生是死,全在此人一念之间,不敢有所隐瞒,只好如实相告:“他以前一直不要我,可他去年忽然要与我完婚,不断派人催促;然而我父母却不让我嫁了。”
卫铉和尔朱英娥面面相觑,相顾愕然。但是卫铉很快就省悟过来了——
任城王元彝此前显然不想娶冯妙音,故而硬生生的把她拖成了“老姑娘”。然而灾祸将至,中枢的权贵警觉性显然要比其他高一些;元彝身在中枢,又有许多幕僚出谋划策,他显然是意识到大魏王朝岌岌可危,于是希望尽早完婚,加强他和长乐冯氏和汉家名门的关系,获得冯太后留在京城的政治人脉。
可是长乐冯氏显然也意识到局势紧张、察觉到元彝用心所在,故而抱有静观其变的心思,他们未免元彝把冯氏拖入漩涡之中,于是依样来了一个“拖”字诀,直接就把冯妙音送到上党避难,而不是把她送去洛阳。
“他以前不要我,我现在也不想嫁了。”冯妙音见卫铉迟迟没有说话,她抿了抿嘴,一股脑的说道:“我知道他并不是真心想娶我,更不是要与我共度一生。他催婚,不过为了跟我们冯家搭上线,获得冯氏在天下的人脉。一旦娶了我,退可自保,进则能够更进一步。”
卫铉闻言,不禁对她刮目相看:这姑娘不仅不傻,反而相当聪明呢。说道:“你的家事,我不管。你们在上党静林山一带的遭遇,乃是我这太守失职。幸得你们冯氏子女无恙,否则我无法向冯氏、无法向朝廷交待了。”
沉吟半晌,卫铉向冯妙音问道:“冯娘子,河\/北那边现在局势如何?应该很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