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定南北朝碧海思云

第182章 名正言顺了(第2页)

 就拿贺拔胜和尔朱弼联合征战汾州那件事来说,尔朱弼率领的军队其实是自成一体的,也幸好主将是尔朱弼;要是换成尔朱世隆和尔朱彦伯这一类,贺拔胜连调动尔朱家嫡系军都难,更别说是把尔朱家嫡系安排到危险之地了。 

 尔朱荣打算给卫铉的三千精锐是完整的编制,跟此前没有将领、可以打散的五百士兵不同;这支部队要是进驻上党,一定索要各种不合理的特权。你要是不给,他们肯定告状,甚至还用各种谗言进行诬蔑;给了的话,骁果军将军又怎么想?他又如何治理和整训骁果军? 

 所以在无战的当下,卫铉干脆不要只会给自己带来各种麻烦的大爷兵;而是决定以自己的方式,打造出一支令行禁止、使命必达的“卫家军”。 

 另一方面是河\/北叛军山头林立,各个山头心思各异,他们既想多赚一点、少损失一点,又怕自己弱小以后被其他人吞并,所以那些杂兵打顺风仗的时候,个个都是强者,一旦遇到硬仗,很快就产生自保和退却之心。临危上任的葛荣此时还驾驭不了各个山头,要是上下一心的骁果军与敌军正面交战,破之不难。 

 这不是卫铉狂妄自大,更不是小看匪类构成的河\/北叛军,而是叛军的忠诚和信仰、战意、韧劲等等素养确实不如正规军。比如说史上的尔朱荣,他只用七千正规军,就能轻松大破葛荣二十多万大军;还有隋末的骁果军,他们从江都北上的时候,又累又饿、士气萎靡,可他们在宇文化及带领下,还是把人多势众、名将辈出、布设无数陷阱的李密军打得只剩一口气;还有李世民在虎牢关外,他仅仅出动三千玄甲军,就把窦建德十万大军击溃。 

 所以卫铉的观念与尔朱荣一样,认为人多未必管用;他今后也许酌情扩军,但绝对不是只有一郡的现在。再者就是骁果军需要实战检验,不说是骁果军武器装备好、列队好就能打。 

 “下官明白。”王佑应道。 

 卫铉目视王佑,微笑道:“若是遇到难题,也不要一个人扛着,随时都能拿来与大家商量。” 

 “下官什么都不缺,就是缺人手。”王佑说出自己的难处,随口就请示道:“还望将军多派一些精通算计的文吏。” 

 此言一出,卫铉顿时就尴尬了,说道:“文士,我现在没有,不过已经请大都督在洛阳的族人帮助招募了,从行程上说,英娥娘子的书信今天应该抵达洛阳了。所以长史再辛苦一些日子。” 

 “无妨无妨,只要有人就好,也不急于一时。”王佑不怕多辛苦一些时候,就怕卫铉始终没有引进人才,听到卫铉已经有了解决渠道,立时精神抖擞、喜上眉梢。 

 他撇开这个话题,又问道:“将军,可曾想过进驻乡郡和襄垣二郡?” 

 “不能急。一来名不正言不顺,不宜冠冕堂皇的干涉;二是没有足够人手,贸然整顿,只会令二郡成一锅粥;三是大战在即,一切当以稳定为上。”面对自己一手提拔的心腹亲信,卫铉也没有好隐瞒的,实言道:“新任的乡郡太守王仑、襄垣太守裴衍还算恭顺,尤其是我下令裁减郡兵、清查隐户、整顿吏治、联合剿匪之后他们都在努力跟进,也没见巡视的刑曹官吏发来不好的消息,晚些实控也不要紧。” 

 “将军英明。”王佑和念贤不约而的出声称赞,他们现在连上党郡都经营不好,还吃不下乡郡和襄垣郡。王仑和裴衍能紧跟上党步伐、主动示好,对东征都大有裨益——至少,能够让大后方保持安宁。等到卫铉打赢胜仗回来,就能挟大胜之势令二郡就范。 

 “裴衍当是闻喜裴氏出身。”卫铉目光看向王佑,好奇的问道:“王长史,王仑莫不是出自太原王氏?” 

 “不是的!王仑虽然是太原晋阳豪强,可他鲜卑人,原本的姓氏是‘可频’;高祖孝文帝推动汉化之际,其父似乎有心向王氏靠近,于是顺势改为王氏。王仑要是像他父亲走武将之路,说不定就得到晋阳王氏认可了,可他走的是文道,而且相当厉害。尤其是少年时期,他有些年少轻狂、意气用事。”王佑语声微顿,长叹道:“有一年晋阳王氏召开文会,那年规模很大,闻喜裴氏、上党冯氏、长乐冯氏、范阳卢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赵郡李氏都派名宿列席,共同点评士子写下的诗词文章。由于名宿多、影响大,足有数千名士子远道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