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相请不如偶遇(第3页)
他不曾来过洛阳,不知道除了城东小市、城南四通市、城西大市以外,洛阳最热闹的地方就是劝学里以及东边的延贤里、南方的报德里。
此三里之所以繁华热闹:一是横穿洛水南北的永桥、浮桥位于西南方不远处,而洛阳常住人口都有七十万,每天过往的行人自然极多。
二是洛阳最大的码头也在这片区域,从黄河、洛水而来货物的多在此处卸载,再由劳工分别装上小型货船;小货船经过人工开凿的南渠运入城内,之后通过千金渠、阳渠等等四通八达的水网走向目的地。而入城的物资是供几十万人使用的,所以每天在这里劳作的船员、劳工非常多。
三是就读于太学的学子多为名门世家、达官贵人的子弟,这些人衣食无忧、钱袋鼓。
于是针对这些不同职业的酒肆、客栈、青楼、车马行、牙行,在这三里应运而生。不过相对于劳工密集的的报德里、延贤里;劝学里的酒肆、客栈、青楼等等场所显得异常奢华、秀丽、大气。
至于李穆,他不在雅间之内,已经驾起马车去太学找朋友去了,而韦孝宽是来订个位子,以免稍后连一个吃饭的地方都没有。
“哗哗”的门声响起,折叠门被人从外面拉开。
韦孝宽转身看去,不禁一怔。来人既不是李穆、也不是酒肆博士,而是一名面容清秀、风度翩翩的陌生青年;剑眉之下,一双黑白分明的眼眸湛然有神。
青年见韦孝宽看来,连忙拱手致歉:“冀州广宗陈元康见过兄台,若有失礼之处,还请兄台海涵。”
韦孝宽见对方彬彬有礼,也拿出自家风采,迈步过来还礼:“雍州京兆韦孝宽见过陈兄,不知陈兄此来,所为何事?”
“原来兄台是京兆高门子弟。”陈元康面露尴尬之色,解释道:“我来太学拜访一位官拜太学助教的好友,抵达太学之时,方才得知好友于两刻之前被其好友请走,只好失望而归。本想来集贤酒肆吃顿午饭局,不料层层满客、桌桌满客,见此处异常安静,以为无人,故而推门闯入。”
“不敢当。”韦孝宽谦虚一声,热情邀请道:“陈兄一时找不到位子,便一同用个简膳吧。”
“韦兄,初次见面,如何能够冒昧打扰?”陈元康误入雅间,与韦孝宽不过说上几句话,然而对方竟然盛情邀请,着实让他有些过不了心里那道坎。
“我家主公说过在家靠兄弟出门靠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你我既然有缘遇到,陈兄只管安坐,不必推拒了。”韦孝宽忽然面露一丝古怪之色,接着说道:“陈兄,我的同僚曾为太学学子,他也在太学拜访好友,并且请其来此一聚。如今听陈兄一说,我竟然隐隐约约有一种感觉,那就是你们的好友是同一人,陈兄之所以见不到人,极可能被我同僚提前请走了。从时间上说,也比较吻合。”
陈元康愣了一下,失笑道:“不会这般巧合吧?”
“巧不巧合,陈兄一看便知。”韦孝宽笑着说道。
陈元康乃是已故镇南将军陈终德之子,他精通文武、政史,机敏而智高,前年参加李崇的北伐大军,因功被赐予临清县散男之爵。他现在虽以文人出现,骨子却有军人特有的豪迈气质。
听罢,倒也坦然道:“韦兄这般热情,若再推拒,反是失礼了。”
“正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理该如此。陈兄请坐。”韦孝宽暗暗点头,这个陈元康举止有度、不卑不亢、干脆利落,显然不是寻常人物。
两人随后一边喝茶,一边叙话。
韦孝宽与之交谈,果见对答如流、见识不凡;当得知陈元康上过战场,如今的身份却只是一介散男,更想将卫铉推荐给陈元康。不过对方是有自家主意的人,轻易不会因为外人而改变。所以此事万万不能急,只好一步步的试探。
然而韦孝宽不知道的是,找不到尔朱英娥且无所事事的卫铉也往劝学里南里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