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定南北朝碧海思云

第0023章:人贱欠收拾(第2页)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朝廷不用世家大族培养出来的人才,又能用谁?

  想到这里,卫铉当“校长”的念头更加强烈了,他目光看向又来观看训练的厍狄干,问道:“厍狄县令,本县可有无所养的孩童?”

  古代由于贫穷、战乱、自然灾害、封建迷信等等原因,人们主动或被动“弃养孩子”的行为很多,这也导致孤儿不在少数。但婴儿存亡关乎到人口增减和王朝兴衰,因此从先秦时期开始,历朝历代都要求地主官府为孤儿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称之为“恤孤”。

  春秋时期,齐国设有“掌孤”官,专门负责为孤儿寻找领养人,并监督这些孤儿被领养后的生活水平。而作为报酬,领养孤儿的人家可以按照领养人数不同程度免除劳役。

  故《管子·入国》有云:“所谓恤孤者,凡国、都皆有掌孤,士人死,子孤幼,无父母所养,不能自生者,属之其乡党、知识、故人。养一孤者一子无征,养二孤者二子无征,养三孤者尽家无征。掌孤数行问之,必知其食饮饥寒身之膌胜而哀怜之。”

  东汉汉章帝刘炟颁发政令:“鳏、寡、孤、独、笃癃、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此一举动,便是给包括孤儿在内弱势群体发放粮食。

  但是这些都是政策上的关怀,像孤儿院、福利院这样比较正式的收容教养中心一直到了五年前才诞生而出。

  公元521年,萧衍在建康城创立了第一所官方成立的孤独园,这个收容中心并不是单纯的孤儿院,它既收养无家可归的孤儿、也收容无人赡养的老人,堪称是孤儿院和养老院的综合体。

  之后,孤独园开始在南梁遍地开花。

  北魏朝廷见到萧衍因为“孤独园”使得南梁人心尽附,于是也办了起来,只是皇家和权臣不断变化,六镇之乱又如火如荼,使其成效甚微。

  卫铉想收养一些孩童,可他也知梗阳有没有类似机构,而厍狄干作为县令,应当知晓一些消息。

  厍狄干来此,实则是观察卫铉,看其是否值得自己“投资”,闻言道:“梗阳久经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岂能没有无所养的孤儿啊?”

  卫铉说道:“我想收养一些孩童,八岁到十三岁为佳。县令能否给我一些?”

  “哦?”厍狄干好奇的问道:“却不知卫幢主为何有此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