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3章 对穿肠的选择(第2页)

国中有人谋逆作乱,也是同理。

百姓们会认为,若你这个皇帝当得真的一点问题都没有,人家为什么要造你的反?

什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抱歉,我们就是粗人,听不懂也理解不能,总之就是你的错。

你要是抓我,或是不让我说,那就是你被说到痛处了,你急了。

这无理取闹一样的观念,想要破除却是不能讲理。

你讲理,人家听不听得懂是一说,就算听懂了,人家本身就是胡搅蛮缠,又何必去在乎你讲的道理?

你一句君权神授,我一句你母没了。

你再说天道无常,我反问你母还没回来?

讲道理是讲不通的,只能用骗!

自古就有愚民治国的说法,论语当中便有这样一句话:“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古往今来,这句话有无数种断法,无数种解法。

有人喜欢奉一种解释为圭臬,批判其他解释都是歪理邪说。

却不知,圣人之言之所以为圣人之言,便是因为其拥有自适性,根据时代背景的不同,一句话能够得出不同的解释,且都合理,才是圣人之言的玄妙之处。

也正应了那句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一句话,若是仅有一种解释,哪来的那么多温故知新?

只能说,圣人早已将最为精妙玄奥的道理融于字里行间,却仍有酸腐文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就以如今的情况来看。

百姓愚昧,讲道理,不如去骗。

若按照他们的想法去梳理脉络,大致逻辑便是:昏君无道→宁王造反→造反失败但昏君还是无道。

一切的前提,都是昏君无道。

可若是皇上放过素有贤德之名的宁王妃,再稍加引导舆论,昏君无道这个前提条件,便不复存在了。

无道昏君,可会因谋逆之人的妻子贤良淑德,便免其连坐之罪?

说不定在舆论的引导下,皇上的名声还能一举扭转,被说成是仁德明主。

甚至,就连以往那些荒诞不羁的举动,也会被过度解读,认为其中定有深意,或是迫不得已。

对穿肠想了又想,觉得青年提供的脱罪办法,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即便有,也无伤大雅。

问题就在于,这脱罪计划太理想化了。

算了所有外在条件,唯独没有算入人心。

世子会为了活命而抹黑他的父亲吗?

王妃又会抹黑他的丈夫吗?

哪怕他们所需要做的,并非是抹黑,仅是将事实说出,可总归是与丈夫、父亲站在了对立面。

在这个三纲五常的时代,同样是为世人所不容。

不过对穿肠倒也没有在这方面过多耗费心力。

他固然是聪明人,可以走一步看三步,甚至可以看得更远,五步、十步,乃至一百步。

但是他还是习惯于走一步看三步。

只因为看的越远,就意味着中间不可预知的变故就会越多。

这也是为什么古人只说了走一步看三步,而不是去推崇听起来更唬人的走一步看百步。

先把眼前的难关度过。

至于之后该如何是好......再差也不会比之前的绝境更差了,不是吗?

“好,我代表王妃答应你,何时出发,又要去往何处?”对穿肠看向了又将一个姑娘从地上抱起,又送到了软榻之上的青年。

魏叔鱼贴心地为那姑娘盖好了透气的蚕丝被,才是回过头来,笑道:“当然是越快越好,至于去哪......大同府城。”

“大同府城?!”对穿肠又皱起了眉头:“会不会远了些?”

三百人固然可以急速行军,可再快也要有一个限度。

不可能像神仙一样朝游北海暮苍梧。

“这就不需要先生费心了,交给我便好。”青年笑了笑,又将先前承载了数十上百姑娘的香囊取了出来。

......

......

大同府城外。

小虫仍在天上飘着,看着躲藏在树林中的蒙元骑兵,只能期盼对方能多藏一会儿,好让他再想想办法。

可是,他又能想什么办法呢?

跳下去肯定是不可能的。

这么高,即便是死不了,下去也绝对要摔断腿,难不成要靠双手一点一点爬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