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忠,忠不可言(第2页)

 

旁边庄头小心翼翼地说道。

 

庄头都是推选,甚至不需要非得是杨家家奴,而且杨丰并不在乎这些人忠心问题,毕竟他们就算不忠心,最多也就是私下里扩散技术捞点好处,但这本来就是杨丰想要的。

 

而且这种扩散方式还更高效……

 

妾不如偷嘛!

 

你上赶着推广的东西,说不定还不会太重视,但通过私下不合法方式弄到的技术,那就无比重视了。

 

不过事实上这些庄头也罢,庄户也罢对他都很忠心。

 

这些流民真的要求很低,能吃饱饭就行,他们都是因为饥荒,战乱跑来的,大明朝持续十几年的乱世,让他们见惯了死亡,承受能力极高,什么开山凿石头,修水坝统统毫无怨言。对他们来说能有饭吃就很满意了,地瓜煎饼和地瓜秧的确不如大米,乱七八糟混合起来的鱼罐头也的确不如肉,但他们过去连草根树皮都吃不饱啊。

 

更何况随着垦荒进行,各种作物逐渐推广,他们吃的已经不仅仅是地瓜煎饼和鱼罐头了。

 

南瓜不好吃吗


 

土豆不好吃吗

 

大碴子粥不好喝吗

 

……而给了他们这一切的杨丰,在他们心中无异于神仙。

 

事实上他们真把杨丰当神仙膜拜,现在这些庄户家里都供着杨丰的长生牌位。

 

而这样的庄户已经遍布鲁南,苏北,尤其是沂海徐三州这片三角区,总人口超过五十万,再加上原有的土著人口,形成一片至少一百五十万人口的实际上基本盘,而且全民皆兵,武器也都是杨丰给发的,无非就是些缴获的冷兵器,旧式火器,甚至还有火炮。而这些庄子也只是平常时候的居住区,实际上在不远的山上还有一座坞堡,那里是附近五个村庄共用,一旦遭遇入侵就全部撤到那里。

 

坞堡内有仓库,五个村庄的粮食存在那里,有大炮,有弹药,就在溪流旁,可以直接引水入堡。

 

关上门撑半年毫无压力。

 

而这片区域全是这种模式。

 

一个个村庄散布平原进行农业生产,几个村庄共用一个坞堡,里面囤积物资,发生战争全都进入坞堡。

 

靠山的修在山上,靠水的修在水网区,甚至沿海都有在海岛上的,哪怕什么条件也没有的纯粹平原,一样也可以修专门的坞堡,大不了在周围多挖壕沟,多挖地道,尤其是地道,苏北一样也搞过地道战的,只是不如冀中平原出名而已。

 

一旦遭遇战争就是坚壁清野。

 

不让敌人得到一粒粮食,一头牲畜,然后全民皆兵防守。

 

剩下就是各处城市里军队集结了。

 

而且这个模式已经得到检验,之前清军分多路进攻鲁南,最远的一路越过沂河,但因为都是蒙古骑兵缺乏重武器,没能打下一座坞堡,在进攻郯城失败后因为马匹饲料耗尽,又没抢到补充的,不得不选择撤退。但在沂河的冰面上遭到完成了集结的沂,邳两州骑兵截击,占据了河堤制高点的骑兵,用驮运的轻型火炮对着空旷冰面上的蒙古骑兵狂轰,后者虽然奋力冲过拦截,但也被打散,之后就是各路援军对他们的围追堵截,最终一千蒙古骑兵逃走不到三百。

 

其他几路也差不多。

 

最倒霉的是袭击沂州的,一千蒙古骑兵全军覆没。

 

他们因为进攻峄县失败,但急于抢掠所以继续冒进,在沂州城下被从莒州南下的孔孟骑士团击溃,被打散后慌不择路逃进山区,最终在各处坞堡的联合围剿中,因为实在没有吃的,只能杀马充饥,直到一个多月后,最后十几个蒙古骑兵才饿得受不了向附近一个坞堡投降。

 

然后就被乱枪打死了。

 

这套模式就是一个无形的巨大泥沼。

 

陷进去就很难出来,所以多尔衮从一开始就没想过真正攻破鲁南,只是扔进些蒙古骑兵制造假象。

 

他是明白人。

 

毕竟当年杨镐是怎么兵败萨尔浒的,他也是清楚的,建州卫的崇山峻岭本质也是一种泥沼。

 

“若大明皆如此,中原何至再染胡尘。”

 

郑成功看着远处山上那座隐约可见的坞堡,还有可以说安居乐业的百姓,忍不住感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