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他们太想进步了(第3页)
至于地方官的工资,当然是地方税收发,同样地方上其他开支,也是地方税收,过去地方税收还得解京,还得就近支付藩王的,现在这些统统都没有了,包括地方官军也是地方税收。南方募兵并不多,绝大多数其实都是卫所兵,而后来那些总兵手中的募兵,在经历之前的混乱后,还剩下的都在高杰,何腾蛟,堵胤锡这些人手中。高杰在得到了淮扬盐业控制权后,朝廷已经不再额外给他银子,何腾蛟手下那几个总兵是湖广自己养着,毕竟湖广士绅需要他们。
堵胤锡……
他这个内鬼不找他幕后老板,难道还指望别人给他钱
他那几千官军自然是自己想办法,当然,他老师马世奇的确依然在给他提供充足的资金。
他上次的当机立断,已经让南直隶士绅都看到了他的能力,有他这支奇兵在湖广会解决很多问题。
而除了闽浙之间的冲突,其他各省也都开始出现各种冲突,比如江西耆老会突然宣布因为夏收不足,要求各地限制粮食运出,简单点说就是涨价,此举导致其最大购买方苏松常三府耆老会不满,但不满也没用,毕竟他们的布不能吃,而湖广士绅趁火打劫,湖广耆老会同样要求限制粮食运出。
这下子李自成又火了。
毕竟他是湖广粮食的最大买家。
所以郝摇旗在黄州钞关加税,搞得怨声载道。
尤其是这样下游粮价还要再上涨,毕竟湖广到下游的粮是加税的。
这终于让马士英不得不又很卑微的拉着各方,再次在南京谈判,以结束这场明显是江西士绅报复的贸易战。
就是报复啊!
不过这场贸易战虽然平息,也让苏松常等府士绅意识到,他们的脖子已经被粮商掐住了。
但削减纺织业是不可能的。
那就扩大渔业。
实际上冲突是必然的,这就是杨丰留着多尔衮的原因,现在因为外部威胁,他们还能坐下来谈,并且都能顾全大局,互相妥协,但没有了外部威胁,那恐怕就不会坐下谈了,所以就算干掉多尔衮,也必须给他们找新的威胁,李自成,甚至他自己,都可以。
至于郑芝龙的台湾之战,一直到崇祯十八年初冬才发起。
这时候台风季节已经过去,西北风的南下让他的舰队渡海很容易。
事实上真正说到海上的能力,他比他儿子是强不少的,郑成功不是真正掌控海上的,只不过是有他爹留下的老人而已,而且这些老人因为郑家内斗也损失不少。但现在的郑芝龙可是全盛时候,不但基本盘都是自己带出来的,能调动起的力量也远超他儿子时候,台湾对郑成功来说只是个名字,但对郑芝龙来说,那是过去无数次踏足的……
台湾是李旦时代就得到开拓的,甚至在李旦死后,笨港还是他儿子李国助和郑芝龙争夺海上权力的基地。
郑芝龙熟悉那里的一切。
估计那里他的旧人也有不少,甚至在登陆前,很可能他就已经在和这些旧人谈判解决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了。
最终他的登陆没有任何难度,陆地上野战击败荷兰人也很简单,谈妥利益分配的福建耆老会把福建团练都调回去给他用于陆上作战。
但剩下对刚刚建成的热兰遮城的进攻依然需要时间。
那是真的棱堡,而且是强化棱堡,这时候哪怕荷兰国内绝大多数棱堡也只是夯土,热兰遮城这种加了浆粘合的砖城,放到欧洲也是很难对付的要塞,哪怕郑芝龙带着二十四磅炮也没用,二十四磅炮只是进攻这种级别要塞的最低配制,想要攻下这种棱堡就是需要漫长的围攻战,用大量的炮弹去一点点磨。
当然,那是他需要解决的。
杨郡王已经没兴趣管这些了,按照之前喊出的时间,杨郡王要开始他的北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