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造孽啊!

 第66章 造孽啊!

 迁都……

 这种事情其实早就是大臣们经常讨论的了。

 再说也不是迁都。

 准确说是巡幸南都。

 可以说去南京是解决目前大明困境的最简单有效手段。

 第一,不用面对蜂起的饥民了。

 虽然江南奴变其实也很多,但那只是些反抗农奴主们的奴隶,镇压起来终究并不困难,更何况理论上士绅豢养奴隶并不合法……

 他们没这资格。

 依照法律七品官才有资格养个位数的家奴,但江南士绅僮仆数千都已经是很常见的了,当然,也可能解释为义子,但义子有权分家产。这种事情朱元璋早想到了,士绅的确可以用义子义女名义私自养奴隶,但朱元璋的规矩是义子就是子,义女也就是女。前者有权分家产,后者你敢玩就是奸,就算同意也不行,按照亲女儿算,虽和亦强,老朱早把路给他们堵死。

 虽然他死后,这些规矩基本上都已经被心照不宣的忽略,但法律就是法律。

 它有。

 奴变真的好解决。

 随便整肃一下老朱的法律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不用面对建虏入关了。

 当然,是皇帝和朝廷不用面对了。

 北方老百姓还是照样。

 第三,京城的粮食问题解决了。

 因为不用从南方辗转数千里向京城运输了,南京本身就是水运粮食的汇聚之地,这座城市可以说是维护成本最低的都城选择,没有与之媲美的,毕竟整个长江流域的航运汇聚。

 好处真的太多了。

 但是,支持者依旧寥寥无几。

 北方官员反对,而且坚决反对,因为皇帝在北方,南方至少得运粮北上养着,这些粮食补充了北方的不足,但皇帝南下,北方就等于被抛弃,你们自生自灭去吧!这一点一定要相信南方士绅的节操,有皇帝在北方,他们都扣扣索索不想往北方运粮,没了皇帝还指望他们管北方死活?

 自生自灭去吧!

 南方大臣其实很大一部分也是反对的。

 因为皇帝到南京,那就更容易收税了。

 他肯定要带着军队南下,再敢玩苏州民变那种抗税,就该京营过去排枪打了。

 现在他们可以找一堆借口,就是尽可能少往北方运粮,但皇帝真到了南京,什么借口也没了,必须得明白,南方士绅不是单纯不愿意运粮北方,他们其实是连皇帝都不想养的。

 所以这个问题在朝廷很敏感,而且崇祯担心南下后被架空,北方官员担心他南下后南方不再管北方死活,南方官员则担心他南下后,会在南方加大收税的力度……

 这事真的很敏感。

 虽然真有效。

 走并不麻烦。

 开春后去天津坐船就行。

 无论走海路还是运河都不是什么难事。

 当然,这些与杨丰无关,他依然带着公主,就像一群流寇般,在京城内唱着好汉歌,一家家砸开那些勋贵的府邸然后逼着后者掏银子。虽然崇祯派了王德化带着锦衣卫要接公主回宫,但根本没靠近就被刁民冲了,最后只能在几十米外,眼睁睁看着公主在马车上快乐地扔银子。

 好在力挽狂澜的救星终于出现了……

 襄城伯府。

 “你们这些刁民,想造反吗?”

 顶盔掼甲的襄城伯,骑着白色骏马怒吼道。

 在他身后五百铁骑列阵。

 真正的铁骑。

 具装骑兵。

 当然,他不是私自调兵。

 他只是带着五百铁骑到兵部领些物资,领物资很合理啊,兵部拨给他们了,但因为城内刁民闹事没人运输,所以他们只好自己进城来领。

 然后已经在大营多日的襄城伯顺便回家看看。

 偶遇……

 必须是偶遇。

 偶遇刁民试图抢他家。

 说到底他也知道,一旦情况不对肯定被崇祯扔出来背锅,但问题是他也不能不管自己家,那被抢的可是他的银子啊,那白花花的银子,就那么扔给穷人了!

 造孽啊!

 “襄城伯,坤兴公主在此,还不行礼!”

 杨丰坐在马车上喝道。

 其实还算年轻的李国桢,默默看了看坐在银子上的公主,后者因为一路上太兴奋,小脸红红的,而且因为没注意仪态,身上衣服也有些乱。坐在那里手里还拿着俩银锭,因为她身份特殊,所以周围都是些差不多年纪的少女,不过都是破衣烂衫,面黄肌瘦,更显得她恍如仙女下凡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