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地上儒国啊!(第2页)
或者说在乱世里有钱人的悲哀。
堵胤锡弱弱地说道。
“老夫聊发少年狂啊!”
为利?
很显然这些老家伙都有点忍无可忍了。
“请讲。”
李自成损失十几艘战舰,而郑成功仅
仅损失两艘小型战船。
我大明可是连漂雷都有。
“东海王,老朽有一事不明,还请东海王明示。”
杨丰说道。
姜曰广深沉地看着他。
但还得提防多尔衮。
杨丰说道。
他只是畏惧东海王。
而试探出结果后,李自成立刻暂时放弃了顺流直下,转而以九江为要塞阻挡下游的北上,同时留下田见秀守卫九江,自己带着主力调头南下……
现在已经是三国杀了,清军在长江北岸,实际上部分清军游骑,这时候已经在九江对岸出现,甚至尼堪率领的清军已经进驻黄梅,就等着这场九江大战了。现在最开心的就是多尔衮,他正在北岸翘首企盼,等着李自成和杨丰在九江打的两败俱伤,那时候他就可以快快乐乐收拾残局了,就跟中原大战时候的张小瘤子一样。而这边依然还是各怀鬼胎,杨丰只是有限的帮忙,毕竟李自成赢了对他也没什么影响,他还是会割据山东,江西士绅摇摆中,也就南直和浙江别无选择……
“继续!”
杨丰说道。
李自成之所以有恃无恐,是他看不起江南团练。
向导说道。
但姜曰广没有理他,而是看着还在扮深沉的杨丰。
毕竟李自成那些战舰以大佛郎机,小型红夷炮,将军炮之类为主,炮弹根本打不穿郑成功的所谓夹板炮舰,而后者的重炮一发击中就能造成重创。
杨丰问他身旁的向导。
而且经不起消耗。
重金养的这些精锐,只能打几场战术级别的胜利,但当敌人全面入侵时候就顾此失彼了,除非继续扩军,但这又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一名团练一年军饷加装备,还有训练等费用,不说上百两也差不了多少,真训练十万团练,那每年投入的资金,就足够让江南士绅们崩溃的。
不掏钱保护自己,就得冒被别人抢掠的危险,掏钱保护自己,就得面对为保护家业而掏空家业的尴尬。
倒是马回岭的主阵地上,负责指挥这场阻击战的宋应星,还在举着刀指挥炮兵开火。
这种年纪的人一旦动了理想,就像老男人的爱情一样,往往比年轻人更疯狂啊,他现在就给这些士绅把他们梦寐以求地东西摆出来,但想要实现就得去战斗。
“至少咱们都是汉人吧?”
他又不想和李自成拼命,那可不就只剩下威慑了。
真打起来终究还是好虎斗不过群狼的。
杨丰看着姜曰广多少带着几分热血的背影感慨着。
姜曰广很直接地说道。
那三艘战舰几乎没受伤。
他有三十万大军,他需要什么民意?
不过好在有杨丰的威慑,李自成现在还能谈,只能说还有希望,其实这也是现在杨丰的主要用途。
民意?
“回大王的话,他们要是守不住马回岭,往南就到万家岭了,此处是林青铺,南边黄登铺,再南泗溪铺,泗溪铺就在大河边,沿河南下过乌石门,就是万家岭,过万家岭渡河就是县城。”
现在的形势很明了,只要能阻挡住李自成,确保下游的割据,那么以公主监国的风格,只要杨丰不作妖,各地耆老会真能完成这个地上儒国。甚至就连政治体系都已经成形,各地耆老会在这近一年时间里,成功地管理地方,甚至动员起团练作为军队,地方官不得不惟耆老会是尊。这不就是儒家一直在鼓吹的大同之世?君主垂拱于上,士大夫治事于下,大儒教化地方,而士绅管理百姓,士子执剑卫道。
现在没有了。
堵胤锡顿了一下,最终只能长叹一声。
宋专家嚎叫着。
但现在问题来了。
上游顺流漂下几百艘小型火船能扛得住吗?
“感觉有点怪怪的,这附近是不是还有个万家岭?”
以血卫道!”
“刀下留人!”
堵胤锡没有废话,赶紧下山去带着他部下撤出九江,那里的确已经没有争夺的必要了,靠着杨丰的面子,能把守军撤出就很不错了。在堵胤锡返回九江并在李自成默许下,撤出自己部下和部分同样跟随撤出的团练后,李自成完全接管九江。紧接着其部下水师向湖口发起一场试探性的进攻,由五十多艘战船顺流直下,以炮战攻击郑成功,但被后者的战舰击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