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武还唐月映大江

第210章 儿臣坚决支持召回武家人(第2页)

 在这三年里,他以太子之名聚集学士,修订了后汉书,同时还多次为李治监国。

 充分的显示了自己的能力。

 但是,当仪凤落幕,李贤的厄运也将接踵而来。

 而现在,致使李贤彻底翻车的导火索已经不复存在了。

 明崇俨已经被除掉了。

 还是被李治名正言顺的除掉的。

 不会再有李贤暗搓搓的出手,也根本不必他再浪费任何心思。武媚娘虽然对明崇俨的离去,痛心疾首。

 但她也只能忍了。

 因为是李治干的。

 她还想反击吗?

 她当然不敢。

 她能转移仇恨吗?

 她当然可以。

 但问题是,现在的李贤也不是她可以轻易撼动的了。

 这个小子,实力是越来越强了。

 而且,也不知道和李治达成了什么样的交易,李治对他的种种行径,无比纵容。

 武媚娘无法,只得把刀子往自己的身上砍了。

 李贤的哀叹,李治的小算盘,座下的众臣还一无所知。

 他们只是欣喜的看到,李治一个人,坐在那御座上,统领百官,这是他们期盼了多少年的事了!

 如今,终于实现了!

 毫不夸张的说,眼中泛泪的也有几个。

 仪凤。

 多美好的一个词。

 或许,进入了仪凤元年,一切就焕然一新了!

 李治振作了。

 武媚娘消沉了。

 而被群臣给予厚望的太子李贤呢?

 也将把这个位子牢牢的抓在手中,不会给任何人一点可乘之机。

 天皇!

 有眼啊!

 他终于要振作起来,重整旧河山了!

 御宇几十年,李治怎会不懂得大臣们此刻期待的眼神。

 所谓赤子之心,同样也是大臣们对皇帝李治的期待。

 尤其是李治的这一波大臣,如今都已经步入了花甲之年,他们年纪越大,就越有返璞归真的倾向。

 他们期待着,他们支持的明君圣主,还像年轻时一样,可以继承先帝的遗志,恢复贞观年间的风采。

 他们不只是这样期待的。

 他们也是这样肯定的。

 时光,仿佛都没有流逝过似的。

 他们仍然坚定的相信,李治的性情还和几十年前,一模一样。

 只要他肯振作,他就仍然可以带领大唐,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而事实上呢?

 就算是振作的李治,也绝对不是当年的李治了。

 而当年的李治也并不像群臣们想象的,那般励精图治,那么清清白白。

 紊乱的朝纲,李治是一直看在眼里的。

 但他今天可以坐在朝堂上,听这些大臣们哔哔哔,不代表,明天也依然可以。

 李治的身体,还是欠佳的。

 一时的振作,并不能代表将来的形势。

 李治很清楚,他这副身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倒下,所以,武媚娘这位好老婆,李治也是不能彻底踢开的。

 而太子固好,但作为一个还算是头脑清醒,四肢灵活的皇帝,李治是绝对不会那么早就把权力都交到他的手上的。

 甘心做太上皇?

 你以为,那太上皇的滋味,是好受的吗?

 好不好,问一问咱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就知道了。

 而李渊,众所周知,是我大唐心眼最宽的皇帝,李治扪心自问,他还真是赶不上。

 基于这种理念,某种程度上,保持母子之间的权力平衡,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李治无法把权力的天平太过倾斜了。

 虽然,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但是,现在还不是揭晓的时刻。

 那么,武媚娘那里给予了足够的警告之后,李治就再次将目光放到了乖儿子的身上。

 也该给他上点强度了。

 “众位爱卿,朕要赦免武三思、武承嗣兄弟,将他们召回京师。”

 什么?

 武家人?

 刚刚还弹冠相庆的众位大臣,只因为这一句话,瞬间就陷入了迷惑当中。

 就连李贤,也懵的很。

 不过,他毕竟是承袭的天皇血统,对李治的各种言行,以及其背后的动机,总是可以比别人更快参破。

 呵呵!

 这是左边给个巴掌,右边给个甜枣的战术?

 “圣人!”

 “万万不可啊!”

 “此二子原本就无甚才学,忝居其位而已,想当年,顾念着天后才重用他们,可他们却不争气,做出了那样的恶事,只是流配岭表,已经是对他们的恩宠了。”

 “现在,他们早就已经被贬为庶人,又不是朝廷奇缺的人才,有何理由将他们召回?”

 郝处俊退下了,许圉师就换上了。

 虽然通常情况下,许圉师都不会在朝堂之上太过表明自己的心迹,也不会冲在前头。

 可这件事不同。

 那可是武媚娘的侄子!

 亲的!

 他们的关系,那可是比我老许和郝处俊的关系还要更加亲近!

 听了这话,群臣们火热的心,顿时就凉了一半。

 果然啊!

 一切还是没有丝毫的改变。

 天皇还是那个天皇,而天后也还是那个天后。

 虽然她今天没能来上朝,但是,仅凭这一句话就足以表达她对李治的影响了。

 赦免武氏兄弟。

 这样的要求,还能是谁提的?

 毫无疑问,只能是天后武媚娘!

 她这是赔了夫人,立刻就想到了兵。